題記:1917年11月7日,是俄歷的10月25日,當日,臨時政府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十月革命”爆發。其實這次革命並不必然引發英美法日地圍攻,主要是因爲退出“一戰”,爲此,“協約國”開始對蘇俄進行圍攻。在這次圍攻中北洋政府也加入其中,但純屬“打醬油”身份,又受到日本的威脅。

  日本軍隊按照協議指揮中國軍隊,表面上是爲了保護中國邊境安全,其實就是想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本文就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進行一定地描述。

  (1)蘇俄退出“一戰”與“協約國”進攻

  因爲“一戰”沙俄政權打得很差勁,導致軍人要求停戰的呼聲日益得到國內民衆的響應。進而各色人等因爲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開始對沙皇及其政權提出各種主張。

  A.誰能退出“一戰”,誰就能得到政權

  俄國國內民衆最主要的呼聲就是退出“一戰”。因此,能否退出戰爭是奪得當時政治鬥爭的先決條件。“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權,但“臨時政府”的走向是希望成爲英法制度下的國家。所以,其政策自然受到英法政權的裹挾,繼續參加“一戰”。結果,引發了“十月革命”。

  由此,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最急迫問題就是“退出一戰”。經過和德國的和談,1918年3月3日,蘇德簽訂《佈列斯特合約》。蘇俄在出讓大片領土後退出“一戰”。

  “協約國”對此異常惱怒,開始將圍攻蘇俄的準備付諸實施並進行到底。作爲“協約國”的成員國中國也作出反應,北洋政府從彼得格勒撤離了外交官員,在英美日法等國的威脅、欺騙下也加入了武裝干涉蘇俄的行爲。

  B.“協約國”圍攻蘇俄早有準備

  “協約國”的英法美等國也並非不知道俄國內部的民衆呼聲,但爲了本國利益“最大化”,一直希望俄國在東線戰場拖住德軍,拖的時間越長,西線本身獲勝的可能就越大、傷亡就越少。

  因此,東線死亡多少、困難有多大並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面對沙俄先後發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情況,“協約國”內部已經有所應對,特別是“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維埃政權”,作爲“協約國”內部最爲懼怕的“社會主義左翼”政權,也必除之而後快。

  一者,蘇維埃是新生政權,其性質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國家、反對大資本家;

  二者,“協約國”內部的工人階級也對“一戰”表示反對,也希望資產階層對無產階級有更好地對待,而俄羅斯工人階層的勇敢行爲,將會對各個“協約國政權”產生威脅。

  因此,“協約國”也在逐步準備干涉蘇維埃政權的武力準備。否則,3月3日剛剛簽訂協議,也就不會再3月6日就發動進攻了。英法美三國爲主的“協約國”部隊,從摩爾曼斯克發動進攻。日英美等國則在4月5日在海參崴發動進攻。

  葉卡捷琳娜大帝和武則天功績對比談

  德國戰略短視談:沙俄能及時止損威廉二世何以不能

  俄羅斯爲克里米亞進攻拜占庭,突厥將大公頭骨做成酒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