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灣區?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種經濟現象。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珠三角9個城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000萬。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大灣區建設的進程正在不斷加速。如何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在25日的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有一場深度對話。

  要硬聯通,還要軟聯通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底氣在哪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基礎堅實、潛力巨大,完全有條件、有信心打造成爲富有活力的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馬興瑞說 。

  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區域之一。一是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6萬億美元,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的水平;二是擁有活躍的創新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內集聚了4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4所世界100強的大學。R&D投入、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穩居中國的首位;三是擁有發達的交通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建成了通達全球的海陸空交通網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羣、空港羣。去年,大灣區各機場的客運量累計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累計超過7000萬標準箱,均居世界四大灣區首位; 四是擁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香港、澳門是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和自由貿易港。珠三角9市是中國內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2018年,外貿進出口額達到了1.04萬億美元,佔全國的22.5%。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47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

  光有硬聯通不夠,更要有軟聯通。馬興瑞表示,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廣東將認真落實中央的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設施的硬聯通和機制的軟聯通,共同打造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加快完善以廣深港、廣珠澳和跨珠江口通道爲主軸的內部快速交通網絡。努力促進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認真落實國家《外商投資法》,加強與港澳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築等領域的規則對接。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政務服務、法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馬興瑞說,我們將紮實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把廣東較爲完善的科研體系、產業體系優勢與港澳高端科研力量強強聯合、科研合作國際化水平高的優勢結合起來,佈局建設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珠三角先進製造業與港澳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攀升。

  馬興瑞表示,我們將深入推進開放合作,共同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優化配套服務,充分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大平臺的作用。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設立區域性、功能性、專業性總部。加大力度引進一批投資額超百億美元的優質外資項目。聯合港澳赴海外開展大灣區品牌推介和招商活動。我們將積極增進三地民生的福祉,共同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圍繞便利港澳居民在廣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加快完善配套政策,紮實抓好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辦醫,強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治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爲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三地的居民共享高水平的民生服務。

  大灣區=東方硅谷+“華爾街”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以“一國兩制”爲原則,享有高度自治,大灣區對香港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藉此爲我們的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大灣區對香港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原因何在?林鄭月娥解釋說,儘管香港過去取得多項成就,如連續25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爲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和在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最新報告中被評爲世界第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香港不能固步自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的支柱產業無可避免地面對嚴峻的競爭,例如我們的貨櫃碼頭在貨物吞吐量方面已由21世紀初的全球第一下降至2018年的第七位,但新產業還沒有出現。此外,香港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亦面對土地和勞動力短缺的挑戰。大灣區約有七千萬人口,面積達56000平方公里,經濟規模已超過韓國,達1.6萬億美元,爲香港提供了重大的新機遇。大灣區城市羣對優質的服務有龐大需求,涵蓋高等教育、法律、會計、醫療,以至包括集資、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等先進金融服務,香港作爲世界排名第三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以服務爲主的經濟體,有能力滿足這些需求。

  林鄭月娥表示,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在紐約和倫敦之後排名第三。香港擁有世界第五大證券市場,通過IPO集資金額包括去年在內過去十年有六年排名全球第一,去年金額達365億美元。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有70家在香港經營業務,而且香港在2017年管理的資產總額達3.1萬億美元。受惠於與內地資本市場日益緊密的聯繫,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的保險和債券市場也在不斷壯大,以滿足本地、內地和海外公司的需求。

  林鄭月娥說,《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在大灣區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雖然創新科技在2017年只佔香港經濟生產總值約百分之0.7,總研發開支亦只佔經濟生產總值百分之0.8,但我認爲香港大有潛力爲大灣區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貢獻,並從中受惠。我們在這方面的優勢在於我們本地的大學,其中三所位列世界前50名以內;我們兩大旗艦機構香港科學園及數碼港的科技轉化能力;我們的法治;完善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我們的國際聯繫。

  “香港具深度和流動性的資本市場可提供私募基金直接融資或通過上市籌集資本的渠道,有助推動科技成果作商業應用。我認爲大灣區不僅具備潛力成爲東方硅谷,更可以成爲同時具備硅谷和華爾街的城市羣。”林鄭月娥說。

  解決好“差異”這個核心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和中心,就是推動粵港澳合作的深化和升級,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的發展,保障長期繁榮穩定,並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在改革中的作用。”

  崔世安說。

  澳門在大灣區建設中要做什麼、如何做?崔世安表示,國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均在國家發展層面上對澳門特別行政區予以明確定位,爲“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規劃綱要》又賦予澳門新的使命:第一,建設“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第二,作爲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發揮“引擎”作用;第三,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作爲一個支撐點。“這些是國家對澳門的高度信任和期待,更是澳門寶貴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積極主動、全力以赴地參與大灣區發展建設,要在國家新一輪發展中、改革中、新時代國家發展進步中的偉大事業中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而且還要務實地在此過程中實現國家對澳門的定位,實現經濟適度多元,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崔世安說。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爲粵港澳三地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也對三地的深化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崔世安表示,從總體環境來說,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基礎良好,三地在合作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以及操作性的問題也十分複雜。其中,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在堅持“一國”的前提下,協調平衡“兩制”和“三個法域、三種稅制”的差異。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和行政體制等方面的差異,不可避免會對各要素自由流動造成影響,推進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化挑戰爲機遇,重點解決這些問題。澳門着重在規則銜接、制度創新等方面,與大灣區兄弟城市共同探討,以先行先試的創新合作,尋求實質性的突破。

  從澳門內部來說,澳門經濟結構較爲單一,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較爲有限,客觀上制約了澳門經濟社會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們在中央支持下,通過都市更新、新城填海、謀劃利用海域資源等綜合措施,致力爲澳門提供空間發展。在此同時,我們積極走出去、深化區域合作

  崔世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是時代的命題,我們要在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浪潮中,擔起中國經濟綜合創新的重任。

  (經濟日報 記者:廉丹 見習編輯:覃皓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