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為中國人民儘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

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劉伯承

「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

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風暴席捲神州大地之際,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當時,親朋好友多不贊成此舉,他卻慨然作答:「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年輕時的劉伯承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隨之爆發了護國討袁戰爭。1916年3月,二十四歲的劉伯承率領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攻打豐都縣城時,一顆子彈由他的腦頂打入,從右眼窩飛出。在療傷過程中,他為了不損害腦神經,強忍鑽心的疼痛,堅持不施麻藥,醫生用顫抖的手摘除了右眼球,又把周圍的壞肉一刀刀挖去,劉伯承緊扶著柱子,渾身冷汗,他咬緊牙關,沒吭一聲,被為其主刀的德國醫生讚歎為「軍神」。

「無角綿羊受欺壓,有蟄的黃蜂不可侮」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率部奮戰在太行山上。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亘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五萬餘,收復縣城五十九座。

1938年10月1日:劉伯承關於對付敵人圍攻問題給左權的電報

「狹路相逢勇者勝」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分三路揮師南下,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搗國民黨統治腹心的壯舉。途經汝河時,在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的緊急關頭,和鄧小平親臨前衛團指揮作戰,終於殺開一條血路。隨後,在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粉碎敵人33個旅對大別山的重點進攻。

經過10個多月的艱苦作戰,解放縣城100餘座,開闢並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形成三路大軍互為犄角、機動殲敵、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防禦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毛澤東稱其為稱作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我歲數大了,眼睛不好,不能工作了,還可以做一個老參謀。

新中國成立後,劉伯承帶領創辦新中國第一個軍校——南京軍事學院,他讀書譯著,編寫教案,登台講課,廢寢忘食地工作。1958年,有人突然在一次會議上發難,全盤否定軍事院校的工作,把劉伯承遵照黨中央指示,費盡心血創辦起來的軍事院校說成是「教條主義的大本營」。在氣氛緊張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劉伯承心情極為沉重,青光眼再次發作,眼壓高達八十。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被別人攙扶上台,用模糊的左眼吃力地讀著總結稿,對工作作了分析。見此情景,不少幹部流下了眼淚。

1986年10月7日,「軍神元帥」劉伯承逝世,他一生刻苦勤奮、孜孜以求,數十年戎馬生涯中身經百戰,負傷9處,他用一隻眼睛為黨為人民勤奮工作了五十多年,晚年自稱是軍委的編外參謀,他那為革命鞠躬盡瘁的精神和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他永遠活在在億萬中國人民的心中,讓我們永遠緬懷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