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建新聞頻道《現場》

  這些年,羅源縣大力發展的茶產業,曾經的貢茶品牌“七境茶”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中,而以“香高、味爽、色翠、耐泡”四絕讓大家再次認識了羅源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茶品牌。

  視頻建議在Wi-Fi下觀看

  黃江作爲羅源縣農技站的高級農藝師,對七境茶頗有研究。對於七境茶的歷史,他帶着記者從這座位於羅源縣西蘭鄉的古蹟講起。

  羅源縣茶技站高級農藝師 黃江:

  太尉公就是以前宋代的宋濱 ,這個人帶領鄉民開荒種茶,人們爲了感激宋濱的功德,修建了這個建築,我們的七境茶,那個時候始於宋,就是始於宋濱的時候,興於明和清。那時候是貢品的,進貢皇帝的。

  七境茶以“香高、味爽、色翠、耐泡”被載入《茶經》。“七境茶”史稱“羅源尖子”,又稱“七境堂”、“元明綠”。產於縣內西蘭鄉七境堂一帶。七境是舊地名,程洋境、長彎境、施灞境、西竹境、廷洋境、壽橋境、洪洋境等七個境,七個境的村民募資籌建了“泰山廟”,座落於七境七個古香古色的建築正中,羣衆俗稱爲七境堂。七境堂位於羅源縣西部,以七境堂爲中心,東自白塔鄉小云村,西至霍口鄉佳湖村,這一線所生產的茶葉統稱“西綠”,即西路綠茶。以七境堂所產的茶葉爲主,拼入部分白塔、飛竹、霍口的茶葉,稱爲七境茶,七境堂當地生產的茶葉,稱正“七境茶”。這裏山巒疊障,雲霧經年,氣候適中,環境靜謐。

  羅源縣茶技站高級農藝師 黃江:

  我們這裏是羅源的西面 ,羅源灣的海洋性氣候過來,海風進來的時候,經過我們一個筆架山,筆架山過來就氣候(流)擡升,它相對的進來的時候,溫度要比我們這裏邊的暖。這裏梅溪的水溼的氣流 ,水分含量比較多,我們你看我們山裏面,都是綠樹成蔭的,它是含氧量的,水分含氧量都多,在春季的時候,它因爲水蒸氣上升,碰到熱空氣的時候都會產生霧 。因爲霧的時候,你看到它們早上的時候到八九點的時候,這茶園都是在濃霧之間,都在霧裏面。

  除了生長的氣候條件對茶葉生長非常有好處,這裏的土壤是以紅藍爲主,還有一部分是砂礫岩土壤,這樣的土質也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所以它的品質非常優異。

  羅源縣茶技站高級農藝師 黃江:

  《茶經》裏面就講了,爛石爲上,你們看到這個爛石,我們這個地方茶樹裏面,都是長的爛石頭,你看這看似石頭 腳一踩,它馬上就鬆掉。這石頭,所謂的爛石,這就是所謂的爛石,茶樹長在這個地方,礦物質什麼成分比較多,有利於茶葉轉香氣轉型。

  七境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像七境茶這樣的優秀的茶品種,而且,七境茶的加工工藝很特殊。

  福建省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高峯:

  它是全程高溫,就高溫要殺勻殺透,第二要趁熱揉捻,還有一個它在後續的,還有一個焙火,焙火它要求高溫,那焙火這裏面有個講究,它是要焙出有爆點 ,這是專業術語叫有爆點, 但是又不能焦,不能烤焦,就它工藝上非常特殊。

  隨着茶業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及人們飲茶習慣的變遷,“七境茶”原來僅生產炒青綠茶,現在,也生產紅茶、綠茶、烏龍茶。而茶葉科技人員在傳承歷史地方名茶手工製作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工藝,使七境茶產量成倍增長,不僅保留了原來歷史名茶的特色,而且在品質上有了較大提升,進而形成了今日聞名遐邇的福建省茶類精品——“七境茶”。

  羅源縣茶技站高級農藝師 黃江:

  原來我們縣七境茶,只是單一的綠茶,現在發展成爲有紅茶、烏龍茶、白茶,各種系列的茶葉,因爲隨着市場的變化,我們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我們製茶的工藝,來生產出不同的茶類,以適應市場的要求。

  從宋濱遷西蘭隱居,勸周圍七境鄉民種茶至今已700多年,茶質馳名,飲譽不衰,“七境茶”不僅是羅源昔日曆史名茶的統稱,也是今日羅源名優茶的專屬品名和品牌。

  福建省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高峯:

  羅源七境茶它有它非常特殊的地方,應該說它是羅源縣人民,在長期的茶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下來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它一定會發揚光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