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從一個客觀角度開看點這個問題。從以下三個點簡單說下:知識、經驗、技能

1、知識這個方面,現在大家所講的內容都是已經存在的,為什麼還這麼多人買聽書呢,因為時間的原因,大家想節省時間,又想獲取一些基礎的知識,聽書這樣的市場就形成了啊!這裡面有兩類人,第一類把聽書當做看書,第二類把聽書當做選書。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他們差異是什麼了

2、經驗:從這個點來說,算是一個提升,但是每個都去解讀,那麼就有問題了,你的經驗有沒有經過驗證,還是隻是你看了很多東西紙上談兵。行業老司機大牛分享東西,特別那些做研究和學術的人還是不錯的,企業家做深度分享失敗的案例和項目踩過坑的歷程還是值得學習的。這個點關鍵在選人

3、技能:用個很俗的次就是匠人,這類人來分享的東西都帶著哲學角度,專家來分享就是 實操,我建議大家先看專家的東西,對於匠人的分享的建議你從業5年以上在學習,當你達到某種認知瓶頸的時候抱著打破思維定式去學習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付費知識

基本上來說都是刷新認知的或者快速獲得技能一種手段!

付費知識有技能型,有認知型

現階段大家的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獲得認可或者換句話說獲得粉絲的難度已經相當高了!微信及微博的紅利期也基本已經過了!

再想通過低俗或者搞怪來爆髮式增長的獲得粉絲已經基本上不可能再有!現在唯一還能重新獲得增漲的機會,都是靠真正的乾貨。

想想最早爆紅的那些微信公眾號,其中包括羅輯思維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微信發展的紅利期。選擇的切入點也是選擇的非常巧,「讀書」。能寫成書的都是作者傾盡所有的積累反覆打磨才著出的刷新三觀的乾貨。當然能帶來巨大的爆髮式增長的關注量。

但是有沒有注意到一點,羅輯思維推薦的都是一些非常偏門的書。

  • 重點來了!

真正的熱門乾貨書籍自己就是引爆點,用得著找誰故意來推薦嗎?

所以,被推薦來的冷門知識刷新一下認知還很興奮,也很感動有人免費的讀書給你聽。潛移默化的被一句愛智求真所感動!認知的認同,讓他們精準的打造好了魚塘

終究逃不出一場又一場的被包裝好的知識付費大型收割機。

這些知識真的有用嗎?

確實真的有用,但是這並不影響它除了刷新三觀以外確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幫助你自身價值的增長!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找準自己最感興趣的點深耕下去纔是最能幫助自己高效成長。這樣的情況選擇付費知識當然是最省力的,這就是用巧力的方法。

怕就怕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每天都在馬不停蹄的學習。學完這個馬上學那個,實際上有一點點效果嗎?

  • 自檢

檢驗學習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轉化為輸出!你捫心自問有沒有高質量的輸出,多多自測自然心裏面就有了答案!


為什麼那麼功利,就不能只是純粹為了感興趣的知識,一定得成功,不成功就不是知識了?


一般付費知識都只是以商業盈利為目的,所以真正想要學習還是得自律。


感謝邀請。

對於「付費知識」有好也有壞。有人付費後學到東西,但也有很多人付費後,錢就付之東流了,什麼也沒得到,付費後發現全是一些網上碎片的整理包罷了。對想要購買付費知識的夥伴提幾點意見。

一、要有清晰的辨識能力,有一些付費知識會過大包裝改課程的影響力。其實裡面的內容不過是整理的包裝課程,而那些內容在網路上、知乎、百度知道等等一些搜索平臺上已經有過了,他只不過是把它們包裝整理一下,然後自己進行加工變成自己的。

還會在介紹上面放改行業的大咖或者突然冒出來的大咖人像在上面,但是其實只是這些大咖平時有講過的一些通用的知識點罷了。

二、對於很想要買付費知識,但是還在猶豫的夥伴,建議便宜一些的課程可以先買了看下是否真的有用,畢竟價格也在自己的接受範圍內,價格也不貴就不會抱太大希望,一般便宜課程都是用來吸引用戶購買的,用來做引流和宣傳,所以課程質量也不敢做得很一般。

買了之後覺得真的還不錯,可能也會有幫助,那就可以繼續買,但有些課程標記一兩千的,價錢一下上升飛快,而且查看這個單位也不是很好的,那對於這種課程就要擦亮眼睛了。畢竟同行業大咖都沒有賣到這麼貴,這個居然買到這麼貴,那麼肯定有一定水分

三、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看手機,所以想要學習的時候總是通過手機網路,所以看到一些好評很多,粉絲很多的,會毫不猶豫的就下單購買他們的知識。

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知識,我們可以自己去買一些名人正傳的書籍來看,書本型的看起來效果會比電子書舒服,當然這個得看大夥的自覺性去看了。想要成功去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人士的經歷,比如馬雲、馬化騰等等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看完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對他們的遇到困難的一些思想、行為所吸引,那些知識就慢慢落在你的心裡,這些知識纔是對你的未來多多少少起到一定作用,潛移默化的影響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