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相親相愛》今天將在院線上映。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2分。

電影的主演陣容也很令人期待。除去張艾嘉之外,還有和張藝謀、陳凱歌是同班同學的第五代導演田壯壯。文藝女神劉若英、老戲骨藝術家李雪健、以及王志文、耿樂、譚維維也來客串演出。

《相愛相親》講述了女兒、母親和外婆,三代女性的愛情故事。在經歷一些事情以後,她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也逐漸認識並理解了彼此。

電影給人一種淡淡的感覺,貼近生活。其中有一場戲,田壯壯飾演的丈夫喝酒回來呼呼大睡,張艾嘉飾演的嶽慧英想偷偷親他而不成。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殘忍而天真,溫柔且執拗。」看過這部電影的網友說道。

張艾嘉在接受採訪時,從一個更大的維度上來解讀這部電影:「有城市、鄉村流動環境的變遷,整個時代的變化,很多都是跟我們現在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所以我探討的並不僅僅是愛情觀。」

《相愛相親》中三代女性都有一顆少女心。張艾嘉說:「到我現在這個年齡,仍覺得很多事情讓我好奇,我不懂,需要去學習。」這是讓人們活著有希望、有感覺的動力呀!

ps:這篇文章發布在頭條號「影視雜貨鋪」中,這個號每週會推薦一部溫暖治癒的電影。歡迎來頭條號「影視雜貨鋪」找我玩!


院線告急。有一部名為《相愛相親》的電影,好過96%的愛情片,排片卻只剩下2.4%

而在金馬獎已經公佈的提名中,已經拿下包括最佳劇情、導演、男主、女主在內的7項提名,豆瓣更是開出了今年華語電影的最高分8.6!

指導電影的,是一貫擅長書寫女性生存狀態的張艾嘉。《相親相愛》裏她用鏡頭語言關懷一個家庭三代女性:暮年的吳彥姝、中年的張艾嘉、青年的郎月婷。

(電影裏的三位女主角)

吳彥姝是張艾嘉父親解放前在鄉下娶的女人。父親很像魯迅,在紹興老家娶了不愛的朱安,又和許廣平一起輾轉生活。

母親是父親摯愛的許廣平,兩人一生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而吳彥姝和朱安一樣,恪守婦道,用女書寫下丈夫的名字,不見郎歸,耗盡一生也只等到父親落葉歸根的孤墳一冢。

但萬萬沒想到,這座孤墳竟引發社會的關注!張艾嘉執意要把父親遷到城市和母親合葬。而蒼顏白髮的吳彥姝靜坐墳頭、在墳墓周圍紮上籬笆、手撕來採訪的記者予以抵抗!

城市、農村不同地域的三個時代的女性,全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但統統陷入困境!直到吳彥姝在看到丈夫和張艾嘉母親的照片時,頓悟自己等待一生的那個人早已不是自己想像的模樣。

慶幸的是,姥姥沒有像朱安那樣把和魯迅合葬當作遺願。最後的辰光,她放棄了耗盡她一生等待的丈夫,同意遷墳,所謂「正房」與「貞節牌坊」也不過一世空名。

在姥姥和時光和解的過程中,也伴隨著郎月婷和母親張艾嘉彼此理解。以及張艾嘉對生活真諦的悟徹:只要能彼此陪伴,不必在乎形式。她也要把母親送回鄉下,埋葬在父親身邊。

在本身就極具張力的劇情中,融入了更多社會層面上思考:除了以別人的血淚史換取收視率的電視臺,政府部門在解決問題上依然存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情況。鬧出了「你媽是你媽"說的笑話。

在這樣的一出大戲裡,張艾嘉又導又演。在戲裡開導她、溫暖她的,是趙薇的碩士生導師田壯壯!在一出出看似平靜的生活戲碼中,兩位導演卻開展了一場演技對決,看好田壯壯像馮小剛那樣,玩票就玩出個金馬影帝。

如果幾位戲骨的精彩還在預期之內,那麼郎月婷絕對是意外!小殺姐至今還記得她在《喊山》中奉獻的史詩級面癱,但這次郎月婷眼神有戲,把對姥姥的同情、對母親的衝突與理解演繹的到位又傳情。

王志文和李雪健兩位老師的出現很是精彩,而劉若英的客串,不禁讓小殺姐想起她們曾合作過的《20 30 40》。13年過去,《相親相愛》同樣講述不同階段的女人,張艾嘉卻從不惑步入花甲。

但時間讓她人生的理解卻更為透徹,如果你之前沒看過張艾嘉導演的作品,沒關係,這就是她的最佳代表作!


謝邀,但是我確實沒看過,不好妄做評論,現在天天上班回去就陪著孩子打遊戲,其實有時候也挺懷念以前讀書天天回家就打開DVD看電影的時代,D版影碟D9的九元一張,D5的五元一張,有時淘到了帶花絮的碟還要高興大半天,還專門上網查瞭如何保存光碟,現在家裡幾大包光碟袋灰都布滿了一層,如今高清介質已經完全取代了之前的480和720,那真的是一個回不去的時代了。

扯遠了,回到正題,女性導演本人知道的不多,能叫上名字的女性導演就這麼幾位,我國的許鞍華、張艾嘉,國外的凱瑟琳●畢格羅和前段時間急劇話題性的派蒂●傑金斯(百度的),今天PO主提到的張艾嘉,百度百科裡面介紹的頭銜比較多演員、歌手、導演、監製和編劇,《愛的代價》陪伴我們走過了華語樂壇最光輝的那段歲月,《最佳拍檔》留下了許多歡笑,而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很好的詮釋了演而優則導的成功典範。

如今的這部張艾嘉執導,田壯壯參演的《相親相愛》從媒體口碑來看應該算是一部誠意滿滿之作,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下,好了,利用上班時間說了這些,再次感謝PO主邀請。


一位來自臺灣的女導演,數位臺灣電影製作大家(包括攝影師李屏賓),還有音樂人黃韻玲、歌手劉若英,這一串名字,足以在大眾心目中給《相親相愛》加上文藝片的標籤。儘管故事被設定為發生在大陸的河南,儘管李雪健、王志文兩位爐火純青的演技將大陸特定的人情世故刻畫入微,幾有點石成金之妙,骨子裡它仍然是一部臺灣腔調的文藝片。

這意味著,它對於大陸的敘述仍然更多來自出自詩意的想像。「那個年代的」老人們留下的人生斷片,與其說是現實的遺跡,需要社會工作者去整理明白,不如說成了後人們的心事,成了一座心甘情願沉溺其中的羅生門。由此揮發開來,夫妻、子女、市民、鄉親,都彷彿女主人公夢境中的神祕男子一般,面目模糊,忽遠忽近。每個人隨時都會成為主角,或像流浪歌手一樣突然開始吟唱自己的人生心事;同時每個人也都沒有真的與中原大地城鄉產生聯繫——除了李、王。

有時候,我們喜歡的不是文藝片,而是文藝片作者。當我們對作者特別欣賞時,往往會願意放大作者的優點,同時無視或忽視作者的缺點。這在年輕時的觀眾,不失為一種可愛的忠誠,但在成年後的觀眾,就未免有些底氣不足的尷尬。對這個世界,這次人生,我們已經瞭然太多,朦朧的詩意已不足以讓我們泛起淚花。


很喜歡張艾嘉的電影《相愛相親》。

《相愛相親》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因為裡面很有人味兒。

這部電影講述了三位不同年齡段的女人的愛情故事,已到結婚年齡的薇薇(郎月婷飾)與酒吧駐唱歌手阿達(宋寧峯飾)正處熱戀,看似不會被家人支持的愛情,卻先迎來了「過去」的挑戰。薇薇的母親(張艾嘉飾)面臨退休,又因各種生活巨變而焦慮不堪,不僅和女兒時常爭吵,更忽視了丈夫(田壯壯飾)的默默守護與關懷。而外婆的離世意外牽扯出一段往日戀情,外公原配姥姥(吳彥姝飾)因一紙婚約獨自堅守,一輩子都在等候中度過。在眾人為外婆的身後事四處奔波的過程中,三代女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也逐漸認識並理解了彼此。

故事其實挺簡單,算是家長裏短,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三代人對於情感的態度卻迥然不同,然又殊途同歸,讓人感慨,無論社會如何進步,二人的情感依然亙久綿長。

這部電影其實講述故事的語調很溫柔婉轉,就像張艾嘉這個人一樣,給人親切和優雅。但是她傳達出的情感讓人感動,無論是老一輩對於愛情的堅守,婚姻的忠誠,還是上一代對於愛情的守護和家庭的責任,以及這一代人對於愛情的態度和自由,每一代人都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生活的無限種可能,以及情感的默默守護,所有的溫情都在驀然的回首處。

所以,當你感覺到孤單,或是與相愛的人在一起時,觀看《相愛相親》這部影片,它都會給你帶來想要珍惜眼前人,珍惜現在的感觸。

最後,奉上影片經典臺詞:

1.你怎麼又不敲門就進來了?   旁白:關上房門的,是鎖!打開門的,是愛!

2.所謂真愛,就是在愛到頭破血流之後,依然能拿出一顆真心來待你。

3.相愛的時候需要真誠,爭執的時候需要溝通,生氣的時候需要冷靜,愉快的時候需要分享,指責的時候需要諒解,過日子的時候需要包容

4.當男子還是男孩時,很容易被憂鬱柔弱的女孩所吸引,因為那時的他們,是通過"保護和拯救他人"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感和男子氣的;當男子成長為男人時,能打動他們的,往往是明媚堅韌的女人,因為這時的他們,需要"彼此分享和相互支撐"來充實和滿足生命體驗--為了更好的相愛,其實我們都需要長大。


先放票根,證明我看過。

再回答問題,我喜歡啊。

有點好笑,有點溫馨,一點點小傷感,挺好的。說的是三代人的愛情故事。我們的愛情觀不一定一樣,我們甚至不一定能理解對方,但是,我們尊重彼此。

"我做了一個夢,我夢到了一張臉,我一直想不起來是誰,我纔想起來是你年輕的時候。""現在退休了,車了有了,歌也有了,你卻沒了興緻。"總得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去電影院看看。但是記得提前看好時間,我們這邊的排檔都挺少的。

對了,電影的主題曲《陌上花開》也挺好聽的。


一位來自臺灣的女導演,數位臺灣電影製作大家(包括攝影師李屏賓),還有音樂人黃韻玲、歌手劉若英,這一串名字,足以在大眾心目中給《相親相愛》加上文藝片的標籤。儘管故事被設定為發生在大陸的河南,儘管李雪健、王志文兩位爐火純青的演技將大陸特定的人情世故刻畫入微,幾有點石成金之妙,骨子裡它仍然是一部臺灣強調的文藝片。

這意味著,它對於大陸的敘述仍然更多來自出自詩意的想像。「那個年代的」老人們留下的人生斷片,與其說是現實的遺跡,需要社會工作者去整理明白,不如說成了後人們的心事,成了一座心甘情願沉溺其中的羅生門。由此揮發開來,夫妻、子女、市民、鄉親,都彷彿女主人公夢境中的神祕男子一般,面目模糊,忽遠忽近。每個人隨時都會成為主角,或像流浪歌手一樣突然開始吟唱自己的人生心事;同時每個人也都沒有真的與中原大地城鄉產生聯繫——除了李、王。

有時候,我們喜歡的不是文藝片,而是文藝片作者。當我們對作者特別欣賞時,往往會願意放大作者的優點,同時無視或忽視作者的缺點。這在年輕時的觀眾,不失為一種可愛的忠誠,但在成年後的觀眾,就未免有些底氣不足的尷尬。對這個世界,這次人生,我們已經瞭然太多,朦朧的詩意已不足以讓我們泛起淚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