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有的史料,南襄存在分爭,襄陽隆中雖為號曰而名,受到質疑,但僅僅為質疑,不足以否定襄陽隆中之說。襄陽隆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受「於沔之陽″的制約,而失去合理性。如果漢水從隆中南邊流過,可以肯定襄陽隆中就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

因為漢水改道襄陽隆中南邊流過。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所記「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南為南郡,漢因之″。將得以鞏固。《漢晉春秋》有關躬耕地的記述,矛盾消失,變得合理。雖有《襄陽耆舊記》中的「襄陽有孔明故宅″。也將被合理解釋為諸葛玄之故居,而變得合理。《出師表》記「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中的南陽為南陽郡將得以合理釋疑。臥龍崗將失去合法支撐,被鄙視為笑談。

如果漢水從襄陽隆中南邊而過。《蜀記》所載:劉弘至隆中,命太傅椽李興作祭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襄陽隆中將得益於「沔之陽″和「號曰隆中″這兩個條件,雖無「隆山″,但已不再重要。臥龍崗也佔有「沔之陽″,但「宛中→隆″的份量,顯得稍遜於堆積如山的「號曰隆中"份量。而會被否認。

總上所述,漢水流向是重中之重,也是決定南陽、襄陽兩地,誰真誰偽的先決條件,勿容質疑。漢水沒有改道隆中以南,襄陽隆中將失去合理支撐,也將得不得公眾的承認。諸葛亮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直接槍斃了襄陽隆中。


古人習慣的稱山南水北為之陽,這是一個大概的地理說法,並不是行政管轄地就該要因此而一刀切。古代行政管轄地的劃分、變遷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有沿裔傳承也有受戰爭等因素而改變。個人認為,並不能孤立的理解這句話。比如當時的南陽郡山都縣也和鄧縣的隆中諸葛故居一樣,雖行政上屬南陽郡管轄、但地理上卻在沔水(漢江)之南岸,而古鄧縣縣城就在沔水(漢江)北岸岸邊並管轄著沔水(漢江)北的大片區域,也就是說一個鄧縣管轄沔水(漢江丿兩岸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從這方面講古今幾乎都一樣,一縣一州一郡跨江跨河管轄兩地,非不鮮見!而從地理上的宏觀來看,並不影響當時南陽郡及其大部分轄地位於山南水北的地理方位。君不見,我國最南端的南沙曾母暗沙和廣東有又有什麼關係?在海南省成立之前,不是也屬廣東省管轄?而地理上不是也已跨過了瓊州海峽、跨過了海南島?多少年後誰又能否南沙曾母暗沙曾屬於廣東省管轄過呢?


就是現在能夠實現這個所謂的改河道工程實現,也不能更改他當年的位置所在。就像現在的丹江口水庫一樣,水庫大壩就是在丹江口,所以這個水庫就叫丹江口水庫,雖然大面積的水面在南陽淅川,但河南、湖北沒有爭論他的水庫名字,但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就掙的很沒有意思,那個閘門的的確確就在南陽淅川,除非再開幾個口,不然這個「源頭」應該是事實存在的,不會有第二。

就算是有了河道改道,不能改變歷史真實,不然黃河多次改道,中國歷史方位要改變?李白是中國大詩人,但他的出生地早被俄羅斯佔領,你敢說那是中國的但也行使不了管理權,不是白說?

歷史摻攪了銅臭就不是歷史!這幾十年的亂現象非常嚴重,如果國家相關部門不出手,亂會繼續,危害下一代的思維是必然,地域割裂分歧會擴大,給國家穩定造成不當影響。這都是那些叫獸、磚家製造的,這些噱者是敗類!


這個問題很幼稚,南陽郡的範圍不是以漢江為界的。

漢水西南的襄陽谷城和老河口在漢代都是南陽郡管轄的,也就是說南陽郡不是以漢水為界的。


陳壽的隆中對,或叫草廬對,只是後人附會之,具體劉備有沒有三顧茅廬,即便有也應該叫茅廬對。或者南陽對。因為臥龍先生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當時兩人到底說了啥,難道被陳壽錄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