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生卒年不詳,名瑞,字伯牙,一說姓伯名牙,春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中國古代著名音樂家。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拜師成連,精通琴藝。「俞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回國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

鍾子期,生卒年不詳,名徽,字子期,春秋時期楚國境內(今湖北漢陽)人。相傳他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卻有特殊的音樂稟賦。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操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要越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首邊吃邊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伯牙的巨大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特教學方法。他從小就酷愛音樂,年輕時跟成連學琴3年,技巧已經掌握,但就是達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於是就把他帶到了海上仙島蓬萊山。 到了之後,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遂愴然長喟。他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從中悟出音樂的真諦,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了高超琴藝以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彈起琴來,樂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認為一直沒能遇到真正聽懂自己琴聲的人。以至於他一直在尋覓知音。

有一次,伯牙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採風。一天,他帶著琴童順漢水而下,來到與長江的交匯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霎時之間,波浪翻湧,驚濤怒吼,將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好不容易風住雨停,伯牙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專心致志地彈撥起來。 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時,一曲尚未彈完,琴弦卻突然斷了一根。

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在場,琴弦才會崩斷。 伯牙再也沒有心思彈琴了。他隨即走出船艙,果然在朗朗月色之下,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站在江岸上,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只聽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問道:「您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您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樵夫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時,琴弦就斷了。」 樵夫的回答得一點不錯。

伯牙高興地請他到自己的船艙中坐下,喝茶,聽琴。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所造。」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換好琴弦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雄壯高亢的《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讚歎說:「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清新流暢的《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

伯牙不禁驚喜萬分。 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這個樵夫,竟然能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中、大江之畔,竟遇到了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他問明樵夫名叫鍾子期,便愉快地和他喝起酒來。兩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與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的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兩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臨終前夕,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這琴還彈給誰聽呢?誰能聽懂自己的琴聲呢?」後來,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為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編著者語: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以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無形中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那也當之無愧啊!


謝謝邀請!!伯牙因為在山上彈奏曲子,樵夫子期卻能聽出琴聲所表達的巍巍高山和浩瀚海洋,伯牙因此感覺千年一遇知音,高山流水因此而名。

子期因積勞成疾未能履次年中秋之約。伯牙在子期墳前彈奏一曲後短琴絕奏!他們之間的友誼有一首詩「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


我們聽,看了解典故,意在了解其內含,意境,美妙傳說,感人至深的情義,至於誰先死後死這些沒人能說的清的東西我想就不必去細糾了!就好象我們尊崇孔聖人的儒家學識,就沒必要去糾結他老人家到底長啥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