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詩詞的諸多種類當中,有一類被稱爲是詠史懷古詩,詠史懷古詩多是詩人翻閱史書登臨就地遊覽古蹟時有感而發之作。詩人往往會以歷史題材爲吟詠的對象,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等發表議論,或借古諷今,屆時研製或寄寓個人懷纔不遇的感傷!七律《蜀相》,便是唐朝詩人杜甫在遊覽成都武侯祠時寫下的一篇詠史懷古時期。杜甫出生在京兆地區,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帶的一個顯赫的氏族家庭。他自小好學,七歲就能作詩,有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自信,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志。也就是說他希望能夠輔佐君王,使它可以超越堯舜,進而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淳樸。然而仕途的坎坷,時局的動盪,使他的抱負無法施展。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都城長安線路,杜甫曾一度困在被叛軍佔據的長安。公元759年冬天,爲了避難和生存,已年近50的杜甫帶着全家歷經磨難,幾經輾轉,最終來到了當時相對安定富足的屬地。不久後,杜甫就在朋友的幫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從此杜甫暫別了流浪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在此期間,杜甫竟一改以前雄渾沉鬱的詩風,寫了不少純粹的山水田園詩,始終描繪風月,捕捉天籟,記錄安寧閒適的生活,似乎拋棄了現實的煩惱。不過公元760年的春天,當杜甫和友人一起探訪了位於成都西側的武侯祠時,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始終那個是筆凝重憂國憂民的杜甫彷彿又回來了。丞相祠堂何處尋,景觀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爲丞相。杜甫的這首七律的題目爲《蜀相》正是指蜀漢丞相諸葛亮。那麼詩人爲什麼要專程探訪武侯祠,這首蜀相僅僅是爲了讚揚諸葛亮的豐功偉績,還是另有所指呢?

  作爲一首詠史懷古詩。此時借遊覽古蹟,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在杜甫寫蜀相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詩人目睹了國事艱危,生民塗炭,同時又親身經歷了警應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輔助劉備開創畢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更加仰慕與敬重。同時他還希望能有像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全市八句前四寫景後四論是。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去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首聯第一句是自奮,一個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遊覽,並且表現出作者對諸葛亮的強烈敬仰和緬懷之情。後一句景觀城外柏森森是自達,並通過景物描寫,渲染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從而產生憑弔古人的特定心境。詩詞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表現出武侯祠內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衷心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字和空互文,反映出詩人憂國優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詩人在後四句詩當中只用了短短14個字,就對諸葛亮的爲人和一生功業作出了高度的概括。諸葛亮常被人們當作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臨終前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大權在握時始終不忘劉備的遺志,最後在北伐的戰爭當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這種忠於蜀漢的行爲讓杜甫讚歎不已。

  杜甫的律詩對仗工坨,用字精當,語言凝練,在這首屬相中尤其突出。三顧令人想起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和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典故,兩朝予以處師,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善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託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蹟。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感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從某種意義上說,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縷詩意,經歷所以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體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的個人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爲如此,使人在結尾處落筆,陳志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輩,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人們常說杜甫是抒情的,好手在憑弔古蹟的詩句當中,雖然說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發了他內心的情感。屬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詩中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預託,堪稱有使懷古詩中的佳品。

  各位網友你們又長知識了吧?要是有別的觀點和看法請留言告訴小編一起討論!您的留言和評論都是對小編莫大的鼓勵。非常謝謝您!此號所有文章全屬原創,未經允許,嚴禁搬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