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武大被打的男子穿的是和服,你覺得去京都清水寺外租來拍照的那些鮮豔亮麗的日式服裝就是和服,你還覺得和服不就是唐朝傳去日本的,說起根源來也算是我們的文化。

然而這些都不是和服,或者說,現在的和服,早就不是一個“源於唐裝”所能定義的。

1.

“和服”(wafuku)這個概念,是江戶末期纔有的,黑船強行打開日本國門的同時,也帶來了包括西式服裝在內的一系列西方文化的產物甚至生活習慣。爲了區分來自西洋的服飾——“洋服”,幕府便把以大和民族爲主體的日本人傳統服飾統稱爲“和服”。

就像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以前,國內沒有“國學”這個概念一樣,在洋服進入日本以前,日本也是沒有“和服”這個概念的,在那以前,日語詞彙裏有一個專門用來泛指一切穿着物品的名詞,叫做“着物”(kimono),也就是衣服的意思。

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和服”,其實是一個包括從內褲到外衣,從鞋襪到飾品的龐大體系。根據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季節、出席場合、穿着目的等不同的需求,和服的種類也因此細分,甚至有着相應的穿着規定,比如看煙火時可以穿着作爲常服的“浴衣”,而參加婚禮時,則需要配得上正式場合的“振袖”。

素色振袖

2.

在如今日本許多景點租借和服的商店,常常會看到“xx吳服店”的招牌,這個“吳服”的由來,則是源於中國的三國時期。

《日本書紀》中曾記載過“吳國”應日本應神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紡織縫紉專家的故事。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

應神天皇是日本傳說中的第15任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中相對可考的第一位天皇,公元270-310在位,對應到中國大約就是280年覆滅以前的孫吳政權(儘管專家赴日的時候其實已經是晉朝了)。當時的吳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與日本、越南、羅馬等地都有貿易往來,作爲吳文化代表的紡織技術也在國外內外聲名鵲起。

應神天皇聽聞吳國先進的紡織技術,於是派遣使者,準備從高麗去往吳國學習,結果不認識路,只好向高麗人尋求幫助,在高麗王派遣導遊的幫助下使者們終於抵達吳國,吳王聽聞應神天皇的請求,則慷慨派遣了四位婦女技術專家跟隨使者回到了日本。《日本書紀》還特意強調了這幾位專家們精通的方向,分別是“漢織”和“吳織”。

在這批最早赴日傳授紡織縫紉技術的女性專家們的幫助下,日本終於有了高級的紡織綢緞。“吳服”(gofuku)這一詞彙,也就作爲通過吳織技術生產的紡織物的意義而誕生,也被叫做“吳服物”。相對應的則是“太物”(futomono),意思是粗淺織物,包括粗布、粗麻布、棉麻等質地的織物。爲了感念這些帶來技術的女性專家,日本現在還保留着一些紀念她們的神社,比如位於大阪府池田市的吳服神社。

漢服曲裾與和服振袖

3.

吳服工藝複雜,用料講究,誕生初期只有皇室用得起,久而久之也就成爲高級綢緞的代名詞。

到了推古天皇時期,這位日本史上的首位女皇,不但雷厲風行地推進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改革,據說還模仿隋朝的服裝,制定了貴族的冠服和朝服。而之後的奈良時代,隨着官派的使者和僧侶大規模出國,尤其是訪唐,模仿唐朝以及外國的服裝和穿戴方式在日本成爲時尚,這一時期流行的日本服飾常見的有三種,三國式樣,唐樣(齊胸襦裙、唐式冠帽等),還有高麗式樣的襖裙。

推古天皇

隨着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在充分汲取外國的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後,平安時代的日本已經不再滿足於模仿國外風格了,這個時期的日本服飾“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發展出獨有的奢華與精緻特色。比如取日本古墳時代的短腿大肚子,取漢代的重疊穿衣,取晚唐的披袍,又有大膽簡潔的獨特日本配色。

也是在這個時期,日本開始逐漸確立起區分社會等級的公家着物、武家着物和平民着物。比如當時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十二單衣”和“唐衣”,唐衣就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爲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男性的服裝主要是“束帶”(朝服,正式的禮服)、“直衣”(貴族服飾)和“狩衣”(常服)。其中貴族階層服飾以以絹爲主,平民則是以麻爲主,不可使用絹。

前幾天,日本明仁天皇在自己的退位儀式上身穿的黃櫨染御袍,就是平安時代以來確立的天皇正裝。這種赭黃色借鑑的是中國隋唐以來天子御服的顏色,也是平安時代以來日本天皇的專屬色,其他人不得使用。

鎌倉和室町幕府時期,政治腐化、窮奢極欲的公卿統治隨着元朝的不斷進犯終於衰退,武士階層崛起,爲了便於勞動和戰爭,精幹、簡易的服裝成爲主流,直垂和侍烏帽子成爲男性時尚,女子則流行穿着小袖。這一風格發展到江戶時期,基本奠定了現代和服的基本款式。

江戶時期西式、和式融合的着裝風格

4.

值得一提的是,江戶末期以來,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作爲傳統服飾的和服不但沒有被拋棄,反而隨着不同時期的流行,種類和花樣越發繁榮。比如皇室貴族出席典禮時依然穿着公家着物,神職人員則有自己的服飾(大部分保留了平安時期的風格),女大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穿“卒業服”,其特有的筒裙“袴”,最早誕生於明治時期,而在穿着時甚至可以搭配大正時期流行的西洋馬靴。還比如現代以來誕生的夏天浴衣,輕便透風,非常適合納涼,1970年還研發出羊毛料的和服。

有人說,在倫敦看不到都鐸時代服飾,在巴黎看不到波旁時代服飾,在柏林也看不到腓特烈時代德意志服飾。而在日本,身穿和服,卻可以奇妙地在傳統文化和流行時尚二元對立中共存。

一個令人慚愧的現狀是。

很多年後,日本人讓櫻花文化聞名全世界,甚至成爲上萬億的產業,連武大櫻花都要打着“看櫻花不用去日本”的名號吸引人們前去觀看。日本的和服,源源不斷地融合各個時代的特色流傳至今,成爲就算出席時裝週也不過時的、現代美學與民族傳統兼具的特別存在,成爲逛街、賞櫻、看煙花、泡溫泉……都再尋常不過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9秋冬東京時裝週街拍

而在中國,身穿傳統服飾卻往往被人們視爲cosplay,甚至絕大部分人,可能也根本分不清楚漢服、吳服、唐裝的區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