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二百三十四):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在北洋史上,與三大軍閥的扛纛人相比,不談張勳自己強加的戲份,倪嗣沖和張勳這兩位軍閥,自然屬於二流的“草頭王”角色。倪嗣沖是安徽阜陽人,晚清入仕但是遭到罷黜,卻深受北洋軍閥老投子的賞識,在安徽耕耘多年。倪對袁也是知恩圖報,當時多稱其爲“忠於袁氏者”亦或是“助袁最力人員”。至於同樣盤踞蘇皖的張勳,卻是江西奉新人,雖然官比倪嗣沖大,歷任江蘇都督、長江巡閱使,官拜定武上將軍,惟“素以忠勇自命”,但是在老頭子心中的分量卻要打折扣。倪、張二人,清末時在山東和東北共事多年,過從甚密,北洋亂世互相援引,關係較爲融洽,甚至結爲“金蘭之好”。

  但是,老頭子對張勳始終放心不下,倪嗣沖駐節之地,由安徽安慶遷署毗鄰徐州的蚌埠,即有監視之意。民國五年,老頭子四面楚歌,擬任倪嗣沖爲湖北將軍兼討伐軍總司令,以壯聲勢,同時補張勳爲安徽將軍,使其效命。倪嗣沖對老頭子忠心耿耿,張勳也覬覦一省地盤,所以二人均表示同。可命令尚未發佈,廣東也扯旗放炮,不便再派大員督師,又不敢隨意失信於張勳,結果只有權宜行事,特任張勳兼署督理安徽軍務,設長江巡閱副使以安置倪嗣沖。並經複覈,“以徐州地方關係重要,必須坐鎮得人,已決定仍令該將軍暫駐原處,毋庸移動。至皖省防務,仍責成安武將軍切實辦理,以資完善”。

  其後,對於張勳而言,雖說累有戰功,任長江巡閱使,卻駐節徐州一隅,有名無實。因此,在得任安徽將軍一職後,即派兵馳赴安慶,以爲履新之先聲。而倪嗣沖受調奔赴西南前線,本義不容辭之事,但如果完全離開運營過年的安徽,怕是難再有立足之地,遂不肯輕易放棄安徽而就副巡閱使職。一方急於進駐,一方不願退出,“兩方誤會,意見斯生”,一省兩將軍的窘地,開始讓這兩位曾經互幫互助的結拜兄弟刀劍相向,是年四月十八日,雙方人馬在安徽大通發生交火。是年五月六日,宣武上將軍督理江蘇軍務馮國璋,聯合倪嗣沖、張勳電請北洋各省各派代表至南京,並電勸袁不要灰心退位,欲“效辛亥項城之故事”。

  這種畫虎類狗的偷師伎倆自然被識破,袁密囑倪嗣沖、張勳予以阻撓,結果倪親自帶兵赴會,與馮大唱反調,張則始終僅派代表與會。不過老頭子猝然而逝,讓倪嗣沖“一時無措”。 “一省兩將軍”的格局再也無解,陶菊隱對此曾有頗爲精彩的描述:那時候安徽的確是個奇特的省區,督軍張勳駐徐州,巡按使倪嗣沖駐蚌埠,而安慶以省會所在地,只留下兩人掛名辦事處,點綴着三五個衛兵和來去無定的副官。更奇的倪嗣沖的“安武軍”頗具實力,倪嗣沖本人也是督軍團的重要角色,人稱爲“蚌帥”,與“辮帥”齊名。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歷史教學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