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過去,回望2018年,全球乃至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整體下滑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而鑒於IoT市場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智能手機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依然是IoT的主要入口,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消費類IoT領域的爭奪將成為手機企業繼智能手機之後下一個競爭的焦點。

實際上就在近日,華為已經向媒體發出AIOT品鑒會的邀請,對此,業內普遍認為,華為在智能手機產業取得優勢之後,其AIOT戰略將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戰略升級(加碼AIOT),未來手機企業在IoT市場競爭的劍拔弩張可見一斑。

挑戰: 跨品牌設備協同和智能體驗是痛點

眾所周知,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差別在於「物」,而在消費領域 IoT,「物」就是生態產品,消費者是通過產品來感受「智能」,如何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智能產品的智能;如何讓跨品牌的生態產品協同工作,進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舒適,這是當下消費領域物聯網領域面臨的挑戰。

從目前進入消費類IoT領域的主導及合作的廠商看,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獨立應對這種挑戰,即便是目前聲稱已經在消費類IoT領域領先的廠商(比如小米)。畢竟IoT的特徵之一是萬物互聯,隨著連接數量的增長,連接和體驗勢必會出現瓶頸(更多數量級IoT設備的互聯互通及連接設備本身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針對於此,以一個類似於標準協議統領的開放性平臺作為核心就顯得非常必要。而實際的情況是,在經過階段性的摸索之後,幾乎所有主導IoT發展的中國手機企業都聲稱自己是開放的平臺,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開放平臺到底是什麼?誰具備構建這種開放平臺的能力?

連接及體驗:有門檻 主導廠商鳳毛麟角

到目前為止,除了華為在2015年12月發布的HiLink平臺(基於HiLink協議標準),還沒有任何一家中國的手機企業能夠從如此高度切入IoT領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於IoT來說,連接及連接的體驗是基礎的基礎(這點應該非常容易理解),而華為之所以能從如此的高度切入與其在通信領域具有深厚的積澱和創新能力密切相關,並由此構成了技術上的先發優勢。

這裡僅舉個簡單的實例。據相關統計,目前在銷售的IoT設備中,有相當的設備其實具備連接功能,但用戶苦於連接的繁瑣(包括彼此間的不兼容)而最終讓這些設備根本沒有連接,一來浪費了相關廠商的資源(為此付出的功能根本沒有被用戶使用),二來也讓用戶對於智能家居的易用性和體驗產生了困擾,進而變成IoT發展的阻力。

其次是連接後網路的穩定性(應是任何情況下始終保持高效的連接)。試想一下,如果連接後的各類IoT設備因為網路不穩定時不時掉線的話,對於用戶是何種糟糕的體驗。

對於華為而言,凡是符合HiLink協議的合作夥伴的設備都可以一鍵接入HiLink平臺,從而利用華為的智能手機中預先預置的APP或者語音助手進行設備的控制,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夠做到如此簡單的連接體驗。更重要的是,鑒於HiLink的開放性,任何廠商的設備在連接性的體驗都是一致的。

不要小看這種連接能力,由於IoT設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要想讓不同品牌、不同種類的IoT設備在同一網路保持連接體驗的一致性,背後需要的是相關主導企業具備建立對外開放的連接驗證平臺(底層射頻,Wi-Fi,Zigbee,BLE 等)的能力,並藉此與合作夥伴的一起快速完成相關IoT產品在連接上的調測和認證,其中包括生態產品的智能體驗定義,設計,實現,調試等全部流程,以提升生態產品的連接品質和穩定性。而絕非像某些手機廠商僅向合作夥伴推銷自己低價的Wi-Fi連接模塊那般簡單。

以目前的華為HiLink平臺為例,目前接入該平臺的硬體激活率已經超過70%,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目前市場中提供Wi-Fi連接晶元中,除了華為之外,沒有一家提供的是通信專用的Wi-Fi晶元,加之HiLink協議的支持,既保證了IoT設備間連接的便利性,又具有快速、穩定的體驗。這足以證明華為在連接方面的能力和優勢。更關鍵的是,解決了上述IoT當下存在的連接難和不穩定的痛點。

支撐:考驗開放和賦能能力

根據IoT的特點和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IoT應用模式,當解決了IoT設備基礎的連接及連接體驗一致性之後,主導廠商還需要具備搭建與合作夥伴聯合創新平臺的能力。在這個平臺上,主導廠商的全功能團隊將與夥伴共同針對各個產品垂類的用戶體驗,銷售場景,使用場景的定義,原型設計,驗證和落地的環節,切實從消費者體驗出發,讓消費者感知到「智能」,「實用」。這點又與目前某些手機廠商採用的以投資為主,只注重價格和銷售,而在真正事關產品本身體驗卻「大撒把」的生態鏈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主導廠商深度參與產品體驗和場景應用的合作方式,恰恰彌補了合作夥伴在其傳統產品中不知如何被賦能(包括連接、AI等)和對用戶體驗需求不甚理解的痛點,是合作夥伴最為需要和歡迎的合作方式。

接下來的是,當與合作夥伴合作完成上述IoT產品彼此間的連接、相關垂直類產品的定義、原型設計、驗證和落地等之後,還需要一個實際模擬家居環境下的單品使用及場景聯動,從消費者視角創新應用場景和打磨產品體驗,提升消費者實際家居環境使用體驗的平臺。

具體來說,在這個平臺上,需要構建模擬入戶,客廳,廚房,臥室,洗手間,陽臺等家庭場景區域,覆蓋家庭生活全場景,通過掛板,葡萄架等模塊化設置,快速驗證生態產品在實際家庭場景中的體驗,提升場景更替效率,解決行業內跨品牌產品的協同,使得產品設計伊始,就從用戶實際使用場景出發,並在實際環境中,驗證自己產品與其他品牌產品的實際體驗。

這裡,我們還是以目前華為的HiLink平臺為例,截至到目前,該平臺已接入100多個品類,150多家合作廠家,覆蓋500多款產品。基本上都是按照上述的方式或者說利用上述的能力,經過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測試、驗證、場景化應用模擬等之後的產物,保證了合作夥伴產品的品質和體驗,所以相關產品上市後獲得了市場和用戶的認可。

其中,華為與歐普合作打造的華為智選讀寫檯燈,一經上市,不僅在華為渠道上經常賣斷貨,在京東平臺上銷量排名第二便是明證。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華為本身具備對於IoT設備和體驗最為重要的底層通信、晶元、系統和AI的能力,在上述合作的過程中,如果合作夥伴需要,可以將這些能力開放和賦能給合作夥伴,以提升合作夥伴產品的品質與IoT體驗,這也是目前其他主導IoT的手機企業所不具備的,是華為在IoT中的又一個核心能力和優勢。

當上述所有的一切均具備之後,最後還要求主導廠商具備建立展示上述成果平臺的能力。在這個平臺上,直觀呈現主導廠商與合作夥伴合作的生態產品的認證成果,供線上線下渠道選品、參觀和體驗。展現形式包括O2O 銷售大屏,用於設計 O2O 銷售場景的體驗,提供行業內最先進的陳列方案,提升消費者購買體驗,增加產品在實際線下銷售場景驗證,使整個生態設計閉環。

形式落地:華為能力初顯

到這裡,我們已經清楚一個真正符合IoT特徵和應用模式的開放平臺理應是上述四種能力的集成或者說是由這四種能力構成的開放的IoT生態閉環。剩下的就是以何種方式來體現。

從目前中國市場以手機廠商主導的IoT平臺的進展看,華為HiLink平臺進展迅速,未來隨著更多合作夥伴的加入,將上述能力集成以加速滿足合作夥伴的需求和提升合作的效率顯得尤為重要。而正如前述,由於華為在IoT中具備底層通信、晶元、系統和AI的能力,加之其在當下及未來IoT平臺最大入口智能手機市場形成的規模和品牌效應,華為理應是上述能力的構建者和集成者,並藉此推動和加速IoT產業的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