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2.jpg

图片来源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9%A6%99%E8%8F%B8%E8%AD%A6%E5%91%8A%E6%A8%99%E8%AA%9E&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iHv8bZgPffAhWHiLwKHbmyDEQQ_AUIDigB&cshid=1547803413649000&biw=1680&bih=928#imgrc=miqSDci77hwvgM:

 

你会抽烟吗? 你身边有会抽烟的人吗?

我本人不抽烟,但我的父亲是一个重度烟瘾者,每次帮他买烟的时候,心里就会对包装的警告标语充满疑虑

「为何警告标语都已经印在包装上了,却好像没差呢?

 

上述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解释水平理论」,英文为Construal Level Theory,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耶尔˙史坦哈克(Yale Steinhart)研究团队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若将「看到警告性文字」与「选择产品时间」拉长,消费者受警告标语的威胁感就会降低。

 

他们在实验中选择71名吸烟者,分别给吸烟者看「有警告标语的香烟包装」和「无警告标语的吸烟包装」,然后供购买后「立即送货」和「三个月后到货」两种送货条件供实验者挑选,就此观察每人购买价格为2美元的香烟意向。

 

结果显示:在有警告性文字的情况中,选择「立即送货」为条件的情况下,购买意愿非常低,只有0.75,但若选择「三个月后到货」,人们的购买意愿便高达5.16,迅速增长5倍以上。

 

实验证明:就算商品包装印有「警告性文字标语」,相隔一段时间,人们 的购买意识反而更高。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接触产品警示标语」及「真正购买」的时间是隔开的,想是现在想,但买是以后才买,当人们对某一件事物的心理距离不同时,对该现象的解释与评价也会不同。

 

人类的大脑会根据具体、详细的特点进行处理、解释、分析未来「即将」发生的事,但对「遥远」的未来,则是根据目标的抽象资讯进行解释。从「遥远」未来的角度来看,香烟包装上的文字标语较著重于「抽象性」,让消费者感觉好像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

 

换句话说,在「一定的时间差」情况下,警告性文字反而助长消费者对产品的可信性,再加上大部分的吸烟者也都符合费斯丁格「认知失调理论」中的自我安慰、自圆其说心理,尽找一些吸烟的理由(如:放松、纾压)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觉得「都把自己的缺点表现出来了,应该可以相信……」,因此,警告标语对抑制消费者购买欲的成效事有限的。

 

另外,除解释水评论外,「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也可用来解释上述情况。

 

随著时间流逝,资讯的消极面会随著时间逐渐消失。一开始是负面的,但随著时间过去,「负面感」会渐渐消退。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判断资讯的时间点」与「真正购买时间点」存在「时间差」,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的具体性下降,从而出现刺激消费者购买香烟的反效果。

 

解释水平理论

距离事物越远,个体的思维越接近抽象范畴,反之则更具体化。

认知失调理论

人类的大脑很难推翻自己原本相信的东西,对于有助于维持现状的论点或信念,大脑会觉得很安全,不愿意改变,顾自动倾向调整思想使其符合其行为。

睡眠者效应

随著时间流逝,资讯的消极面会随著时间逐渐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