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許多的俗語,都是來源於長期的自然經驗或者社會認知。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句話在當下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連他自己都自身難保,就別指望他來保護你。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當下,我們聽到也看到很多以前所謂的“常識”也有例外的案例。今天我給大家講述的就是“泥菩薩也能過河”的特例,而這一切就要從湖北黃陂區雲霧山下的泥人王村開始說起。

  如今的泥人王村位於雲霧山景區山腳,整座村落也不過百餘戶人家,300來人口。而且整體的風格仍舊保留着非常原始的幹砌石牆建築羣。據悉,這些石砌建築,做工非常的精妙,幾乎中間都沒有用水泥以及古代的糯米漿等粘合的材料,全靠自然壘砌而成。我們走入村落,體會着這裏的淳樸民風。而讓我們感受更多的也只是這裏的生活條件。但讓我們感到喫驚的是,這麼一個小村落卻有許多讓人稱奇的事件。

  其中當然要數從這座村出產的泥人雕像了。所謂泥人王村,顧名思義這裏就是出產泥塑的地方。但這裏的雕像卻號稱“遇水不損”,這着實讓人萬分驚歎。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樣的反常規的現象呢?是神助還是這裏的人有獨特的工藝技巧呢?我們帶着這些疑問和嚮導一起向居民聊起了泥人王村的過去的光輝歲月!

  黃陂的泥塑文化始於唐朝,興盛於清道光。素有“北有泥人張,南有泥人王”之稱。而泥人王的最大傑作就是爲武漢的歸元寺作出500羅漢塑像。相傳這一批塑像之中,第430尊和第500尊的塑像就是按照王氏父子的面目做成的自塑像。當然作爲作者,他們當然有這樣“取巧”的機會。但這些不過是江湖上的趣聞罷了。相比之下,這一批雕像最令人稱奇的是它們做到了反自然常規,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大家都知道泥巴遇到水就會有損,輕則變形,重則消散。但泥人王手下的雕像卻能做到遇水不損,這就成爲了他自己最經典的標籤。直至今日,這樣的工藝,也算是巧奪天工。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成這樣的效果的呢?

  原來泥人王在製作這些泥像時,不僅是在泥胚上做文章,還在此基礎上加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桐油,豬血,糯米以及粘土等。刷後晾乾然後再刷,如此反覆操作長達一年的時間。然後在泥塑底部掏一個小孔,灌水掏出裏面的泥胚,如此一來能過江的泥菩薩就做成了。而這項技術和現在的玻璃鋼製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現在用的是化學工藝,而泥人王時代用的是純物理工藝罷了。但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泥人王的工藝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正是有了這樣的技術,纔有了後來武漢歸元寺500羅漢遇水不損的神奇結果。據史料記載,在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長江發過兩次大水,每一次都是將歸元寺完全淹沒,但歸元寺的500羅漢在兩次洪水的浸泡下仍舊完好保存下來,這就是泥人王的赫赫功績!也足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超凡能力的體現!

  雖然如今這座村不似舊時繁華。但我相信,有這些故事的烘托,以及先輩留下的光輝事蹟。這裏很快就能重現泥人王時代的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文均爲老黃帶你去旅遊原創,未經允許,不得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