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读后杂感随笔.其之一〉

 

一、缘起

 

偶然间看过《进击的巨人》后,以漫画而言,著实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了。于是,随手写下一些笔记,沉淀一些感受。

 

二、决断当下,毋须后悔

 

在漫画连载第二十六集,利威尔士兵长对艾伦如是说:

 

和巨人对峙,你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情报。大多时候,无论你怎么思考,还是甚么都弄不明白。那么,能做的就只有行动迅速,以及随时做出最坏打算的冷酷判断。……与你刀剑相对时,也不是说他们甚么都不想。但是,他们并不会后悔。

 

连载二十七集,艾尔敏在针对围捕女性型巨人的计划时,他也这么说了:

 

在知道结果后进行选择的话,谁都能做到。……但是,在选择之前就知道结果是不可能的吧?……无论过了多久,还是不知道啊!但是时间还在流逝,时间是不等人的!一定会遇到不知道结果就要做出选择的时候。

 

另外,也忘记是在哪集连载,利威尔士兵长谈到他的班底阵亡时,似乎亦对艾伦提过,既然已经做出相信大家的决定,即便众人到最后全数阵亡。于艾伦也好,于每个利威尔班的阵亡者也好,他们也无须后悔。看到利威尔兵长荡过每个阵亡的组员时,他的眼神与表情,已经说明了这点。

 

最重要的是,正视眼前的现实已发生之状况,懊悔过往的决定无济于事,还活著的人就继续完成该做的事。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又何尝有完全的胜利或完全的失败了?想想,笔者之前阅读《机动警察》之心得「平手即胜」,引入《进击的巨人》观之,还颇有相通之感哪。

 

阅读漫画文本时,上述几段对话是个人最喜爱的。何以如是说?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人生中,不也如是乎?人生当中许多重要的场合和抉择,往往都是在情报不足、状况不明、后果难以确定时,便要做出选择。又,往往在选择之后,结果已定时,却又会有那种「啊!如果我刚才可以如何做,也许会更好」的心情。

 

说来,我们学了历史,但似乎总会忽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人在当时,他们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好、是坏。不是吗?学习历史,却忘记了我们是以后见之明在看已经发生过的事。对于已经知道结果的事,我们「当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这会不会太苛求别人了?

 

面对每个前所未有的当下,我能做的是甚么?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逆料,我又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如果都能轻易地遽下判断,或者套用公式解决。试问,可能吗?

 

想当然耳,既然不能,那又何必抱著那种事后诸葛的自以为是去评断呢?那么当下的判断,是否有所可以依凭的原则?有,当然有,就是那最难说清楚的良心。就是孔老先生说过的「汝心安否」和孟老伯强调的「义」。

 

仁惟心安,义惟宜也,每次遇到新的事态,不就是这样吗?因为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只好顺著自己的良心与当下的权衡判断。一旦决定做出后,就不再后悔,不管是所谓的「对」或「错」。反正,那不过就是因人而异的「判定」,如是而已。

 

三、关于自觉与自由

 

看到巨人吃人,先想到的,就是《奥德修斯迷航记》里的泰坦巨人吃掉希腊水手的叙述。其实,若重新将人放回自然中,放下那万物之灵的身段,人不也是自然界食物链的一环吗?看了巨人,总觉得那就像是人类的天敌,只是这天敌是在某种目的下被制造出来的。

 

看著巨人吃人的画面,面对那种惨不忍睹的情况,爱尔敏的泪流不已,那样的反应才是正常的人性反应。无论是艾伦的怒吼、调查兵团的墙外探索,笔者总觉得,那就是一种争取自觉与自由的信念落实。

 

调查兵团面对著情报资讯不足的巨人威胁,尽管死亡随侍在侧,尽管心中恐惧不已,但想要突破的动力,不就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吗?如同笔者先前体会到的一点:

 

恐惧死亡,让求生本能赋予人更大的勇气与力量,才能迈向下一步。

 

经历过一连串讨论后,皮西斯司令爱尔敏提出之战略背后的动机时,爱尔敏坦白说出动机背后实有「一心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时,回应「这句话比任何话都可信」,其意义便在此。同理亦可印证于漫画《宇宙兄弟》,南波六太面对吾妻诘问其对太空人这份工作是否有一死的觉悟时,不也回道:

 

其实,我并没有一死的觉悟……就算是自知死到临头的那一刻,我心里大概还是会有「我要活下去的念头」。

 

诚如《宇宙兄弟》里的太空人布莱恩所云:

 

我们不需要「一死的觉悟」,我们需要的是「求生的勇气」。

 

有了求生的勇气,加上对自由的渴望,才会有个人的自觉。马考伦(GGMaCallum)有云:

 

所谓自由,无非是某人自由于某种束缚(之外),去自由地做某事。

 

是故,每一次的墙外调查,都是挣脱束缚与枷锁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发现,累积出自觉与自由的轨迹。想到此处,才觉得谏山先生设计的调查兵团徽章真是有意思极了。盾牌(象征墙的保护,为出发的原点与根本)上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镶著勇气与智慧。真的让人很感动啊!

 

四、其他杂想

 

看到那高耸的墙,不知为何,总会想到君士坦丁堡的墙。墙的隔绝性与自我保护之强烈感,颇让我有思考之兴味。或者说,墙既是保护的依据,也是安逸与怠惰的象征,亦是一种自我的贬损与降格。相较于调查兵团对真相的不断探索与发掘,城墙却是多数众人停止思考的根源,如果没有那超大型巨人破坏城墙……

 

作者虽然一直让很多有个性的配角不断领便当中,但因已先将故事的伏笔预先埋好,阅读下来总有一种跟著侦探在办案的感觉。虽然不难推知,但还颇愿意跟著作者的笔,继续读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