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華書局、上海古籍、人民文學、鳳凰等著名出版社,在出版繁體豎排書籍時早已捨棄美觀的「鉛字排版」而一律改用「電腦重排」方式,個人覺得,若從字體和排版的美觀程度來看,無疑是鉛字排版更好一些,但鉛字排版的缺點是,鉛版隨著印次、印量的增加會出現磨損,導致印刷出來的字體模糊不清、深淺不一。這或許是電腦重排全面代替鉛字版的主因之一。但對於古籍愛好者來說,尤其是喜歡繁體豎排的讀者,始終還是偏愛鉛字版的字體和排版。我忽然有了疑問,既然電腦排版屬於科技更新,利用電腦可以做出任何字體和布局,那又為何不用電腦排版做出鉛字版的整體效果?個人覺得,電腦重排的繁體豎排版,是真的不如之前的鉛字版更美觀,清晰度方面肯定提高了,但其美觀程度卻下降了。難道大家都認為宋體新字形排版,就能比舊字形更先進嗎?我覺得並不存在先進性,而真正的先進,是用電腦做出美觀的鉛字版效果。


《資治通鑒》放現在是古籍,但放司馬光的年代就是新書,所以才有書版差點被毀的事情。題主的想法估計只能是一廂情願。

我不了解出版方面的工作,但手上正好有中華書局舊版的《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現行的重印版是在50年代鉛印版的基礎上影印的。我所了解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碑帖的重印版也是影印的,大部分的初版都是1980年前後,隨著考古發現的進展和書法研究的進步,有的碑帖在重印的時候利用電腦進行了修復,繼而使字形更符合歷史原貌。

中華書局版《古文觀止》的書影

上圖是中華書局再版1963年版《古文觀止》時在出版說明中的一段話,印證了題主所認為的過去的古籍鉛字印刷的「優美」。不過,我個人認為有兩點決定了現在出版的繁體豎排的書籍不可能以電腦重排的方式設計出所謂鉛字排版的優美:一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用最新的印刷技術和形式,二是電腦重排出鉛字排版的效果效率太低。

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清代或者20世紀的鉛印書刊,都是用活字印刷的。再之前的書版很長時間用的是雕版,電視劇里經常看到的線裝書也僅有幾百年的歷史。如果再往前,像史記、四書五經、戰國策之類的古籍,最早流傳下來的載體還是簡。以上這些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出版技術。將古籍定格於某個特定時代的印製風格,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發展潮流。

而回到現實中,個人認為,用電腦重排鉛字排版的效果,效率實在太低。任何印刷方式都是為了儘可能提高印刷效率,從前的鉛字印刷也不例外。

我們在激光印刷普及之前所使用的鉛字印刷,標準化程度已經極高,此其一。看看80年代的舊報紙就能發現這一點,印刷的效果並不比現在電腦排印的差。當時國內最好的鉛字是上海製造的。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你看到80年代或者50年代甚至民國時期的書籍會覺得上面的鉛字很優美,但是看看清朝、明朝的古籍就未必這樣想了。

電腦如果要排出題主所設想的鉛印效果,困難會比預料的多得多,此其二。這是任何一位辦公軟體高手都能解釋的原因。首先是鉛字,即使按照70年代的標準化程度設計一款接近於當年鉛字風格的電腦字體,也會十分困難。電腦字型檔中的生僻字問題也是近幾年才解決的,而古文中那些異體字、繁體字對字體設計來說不僅成本高,而且具體不可預見性。其次,現在的電腦排版,都採用「所見即所得」的模式,也就是可以快速地對整段、整篇文本設置格式。如果按照以往的鉛印排版方式,則無異於讓排版設計人員一夜回到90年代。不是做不到,而是太費力。再者,現在的紙張無論紙質還是尺寸都與過去鉛印時代不一樣了,單色印刷還好,若是複雜一點,要做出過去帶著「墨香」的斑駁效果並不容易。

如果僅僅是幾種古籍出於收藏的定位刻意如此印刷和裝幀,還說得過去。但是看看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的經典文庫,古籍種類不可謂不繁多,近幾十年甚至還有一度失傳的古籍重新發掘整理出版。大量的整理出版、傳播,一味靠以往舊版本的影印或者照舊有風格排版,並不現實。畢竟讓更多人接觸、學習古籍,比片面追求印刷效果更重要。


重點不在於先進性,而在於工業設備的製作方法,鉛字組排的人工投入成本太高需求量太少,還有您說的保存問題。為什麼採用宋體也是因為宋體具備良好的識別度,同時也有歷史原因宋體在中國書籍的採用程度較高。還有一個小要素其他字體是要花錢的,宋體屬於開源字體。

學術性書籍的重要性在於閱讀獲取知識,而不是美觀。如果您需求美觀,那隻需要購買拓本就可以了。

市場: 豎排鉛字已經成了個性化需求,所以輸出量小。


我也非常喜歡這種舊字形。好多回答者都在講鉛字排印難不難,但我覺得提問者的想法可能是說那套舊字形真好看,為什麼現在不用了?國家統一規範吧。

還是希望多一些古籍能出出那套舊字形。舊字形比宋體更接近古代刻本和古人用字實際。另外台灣省用的明體也比大陸地區的好看一些。


你說的那種字體多了,就是舊字形字體,這兩年還有很多優秀的雕版字體都出來了。可惜國家強制的『字形國家標準』,也就是丑爆的新字形原因,出版社不敢用啊不能用啊。民間書友自己制書的有用,美得很


以前的鉛字是雕刻的,和就是一種升級版活字印刷,效率太慢了,現在用的是ttf等格式的字體,說白了就是一種圖片,可以依照鉛字的樣式做一個ttf格式的字體,印刷那就可以是鉛字風格了,但是只有鉛字的樣子沒有鉛字的壓力。


在我們木雕版粉眼裡,鉛活字和激光照排一樣的丑。現在雕刻技術這麼先進,刻木版比排鉛活字版還方便經濟實惠,為什麼就沒有出版社出點木雕版的書呢?


我覺得如果有人很喜歡那種鉛字的話可以給出版社一個建議,讓出版社出個眾籌,籌上可以發行一版的費用後再出版上一版讓愛好者們收藏,如果籌不到足夠多的錢,那這種葉公好龍的事還是不要提了為好,我覺得籌到的概率挺大的,先出一期十本書,一本書一千塊,十本書一萬塊,全國有上一萬愛好者那就是一個億啊,一個億出版十本書應該也夠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