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新闻网记者周佳旻/台北报导

鱼草共生行得通!强势水草来袭,导致福山植物园「水生植物池」中栽种的濒危植物生长受干扰,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发现苗头不对,施放草鱼取食水草,并进行长期水质监测与鱼群数量控制,终于达到水中动植物生长平衡,提供优美景致与观赏乐趣,是所谓鱼帮水,水帮鱼,森林经营共创三赢。

福山植物园位于宜兰县海拔五百公尺以上山区,被视为搜集、研究、展示台湾中、低海拔植物的重要生态场域,经营目标涵盖学术研究、环境教育、资源保育及休闲游憩,也因为拥有极佳天然环境,成为森林休憩场所。

「水生植物池」是入园后第一美景,如镜的碧水是水鸟们喜爱栖所,游客漫步在环池步道上,倾听小𬸯䴘、鸳鸯、红冠水鸡、苍鹭等水鸟悦耳歌声,缭绕山谷;同时,水生植物池提供棕蓑猫、山羌、长鬃山羊及食蟹獴等野生动物饮水及休憩所需。

林试所所长张彬表示,水生植物池最初是林间湿地,经整地规划为水生植物展示区,引进「区外保育」概念进行台湾濒危的植物栽种,而水源取自二公里外的哈盆溪上游地区,水温较低且缺乏营养盐,本以为进行水生植物搜集与保种的场域不会有强势水草的出现。

张彬表示说,四年前发现水蕴草、水王孙、苦草等水生植物族群日益扩大,其生长干扰濒危的台湾萍蓬草、桃园石龙尾、马口鱼及苦花等溪流鱼类的活动空间,林试所征询专家意见后,调整水生植物池的定位与经营策略与施放草鱼取食用以控制水草蔓延,达到平衡物种发展目标。

张彬说明,105年11月开始陆续放养450尾草鱼,利用鱼群觅食水草,在两年内水草数量有效减少一成,为避免过多草鱼觅食保育类原生植物,同时以人工捕捉来降低鱼群数量,控制留存约100尾,草鱼长度也增加为原先的三倍。经实验证实,放养草鱼能有效控制强势水草生长,同时节省人员清除的经费与时间,也避免人工除草造成野生动植物的干扰。

林试所分析过去两年水生植物池的水质监测资料发现,造成水质优养化的氮与磷浓度趋近于0,电导度变化范围在40–50微姆欧/公分,显示草鱼对于水质影响不大,无优养化的疑虑,但水中悬浮固体变高,推测是鱼群栖息于水池中下层,游移扰动增加,造成池底泥沙翻扬导致悬浮固体数量上升,其资料可用于未来评估施放草鱼数量参考依据。

张彬强调,放养草鱼对于水蕴草、水王孙这类强势水草族群制效果明显,同时腾出空间提供台湾原生水生动植物使用,显示「放鱼吃草、投其所好、景观改造」的「鱼草共生」策略确实可行,未来持续监控水生植物池的物种变化与环境品质监测。

新闻照来源:CNEWS资料库

【汇流笔阵】
CNEWS欢迎各界投书,来稿请寄至[email protected],并请附上真实姓名、联络方式与职业身份简介。
CNEWS汇流新闻网:https://cnews.com.tw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