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是第一大貸款消費品,這要辯證的看問題,因爲房地產的特殊性決定的,也就是說房地產除了保值與升值的功能外,同時還兼顧了投資的功能。居住品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從剛需到改善再到投資。房屋的品質也在不斷的升級,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們從居住面積上、小區配套上都不斷的提升,這是正常的也是房地產市場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房地產有保值和增值的基礎特性。這就註定了房地產投資已經成爲目前的普遍趨勢,風險低於股票、金融等投資產品,而收益又高於相關的其他金融類產品,並且房地產的多樣性,也加速了這個行業的不斷崛起。房地產包含商業,寫字樓,住宅,公寓等多種多樣的產品類型。所以說,投資是具有多樣性的。

  房貸佔比過半這對於政策來面所講的支持實體經濟有一定的出入,但這也恰好證明了國家導流資金的困難,相比風險收益較爲穩定的房地產來說,小微企業的風險收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爲銀行的經營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房地產開發是典型的槓桿經營模式,然而,房地產企業的槓桿經營還不僅僅是簡單的逐利選擇,往往是由於房地產開發商無力全額承擔,因此整個項目建設往往需要三方的力量,一方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啓動資金、一方是銀行的貸款資金、最後一方是消費者所支付的預購資金,可以發現,住房貸款是房地產開發的重要資金來源,而同時,住房貸款又是銀行喜歡的一種貸款方式,供需作用下,自然數額不斷增長。

  商業銀行業務來看,住房貸款由於穩定可靠,且不良貸款率在各產品中是最低的,同時受到歷史等因素影響,中國老百姓形成一種習慣,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房貸,也要有一套自己得住房,因此對於銀行來說,住房貸款就是一個香餑餑。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背景下,特別是製造業面臨很大壓力,製造業不良貸款處於較高水平,與其冒着風險還不如多放一點房貸。從“降準”謠言中,也可以看出,銀行在如何調整信貸結構方面,仍然是以“房”爲主、兼做別樣。如此,加大對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的要求,就被銀行異化和消解了,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則依然一資難求。銀行的行爲,也讓貨幣政策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