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任剑涛教授



本文为新出版的《保守主义思想》(中文版)一书的序言,任剑涛教授授权转载。


现代三大思潮中,保守主义的理论阐释与谱系建构,一向落于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下风。这样的思想竞争局面,自然与三大思潮的结构状态与功能发挥模式不同密切相关。相对而言,保守主义注重展现自己的文化与政治姿态,不太重视理论建构及其渊源谱系。如果保守主义倾力进行理论建构,恐怕就会陷入以完美理念驾驭现实行动的泥淖。这与保守主义的守持立场似乎就背道而驰了。长期以来,与保守主义的这种理论处境不同,倒是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放手从事理论建构和历史追原,各自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叙事。


一般而言,保守主义是一种自觉以审慎的政治态度、理论立场和行动方式抵抗、拒斥与消解激进主张的思潮。这就注定了它必须因应于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与行动导向,争辩性地表达自己的基本立场。因此,保守主义不可能甘于处在三大思潮相互较量的思想市场下风,一定会有保守主义者出尔改写三大思潮的竞争局势,勉力让保守主义的理论阐释与历史叙事足以与另外两大思潮处在旗鼓相当的地位。


拉塞尔·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就是发挥出这种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


顾名思义,《保守主义思想》是一部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的著作。因此,这本书不应当作为保守主义的理论建构作品来读。但这两者岂是可以完全分离的著述主题?!柯克此书,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这是保守主义在其思想演进中被忽视的思想史之溯源及流的重要工作。就此而言,柯克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赋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附带一说,在汉语语境中,这本书标题中的mind译为“思想”,容易被人解读为着力缕述保守主义思想演变的作品;译为“精神”,可能更接近柯克着重张扬保守主义思想旨趣的意图。


柯克给保守派以身份,即让保守派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变得明晰可辨,不至留人以松散或溃不成军的印象,是由于他相当成功地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出保守主义的基本准则,二是对保守主义进行溯源及流的历史清理,三是勾画保守主义复兴的必然。可以说,《保守主义思想》是一本有着历史叙事面目但旨在凸显保守主义思想实质的作品。


保守主义的历史叙事,前导工作自然是给定保守主义的基本含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下定义问题。柯克全书开篇就明白无误地确立了“考究保守主义观念”的宗旨,但他从来就没有给保守主义下过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因为这样会使柯克陷入一个反讽的境地:“将深邃精妙的观念体系浓缩成几句大言不惭的短语”。因此,概要勾勒保守主义的宗旨,便成为履行著述承诺又不自陷悖谬的适宜进路。这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因为保守主义实在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思想流派,各种以保守主义为名的观念与实践方案,横陈在人们面前。只要给出一个保守主义宗旨的概括,就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质疑:是哪种保守主义的宗旨?为此,柯克断然限定自己所概括的保守主义思想,是“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也就是“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大革命肇始的激进理论和社会变革”的保守主义之“共同观念体系”。柯克毫不客气地将英美以外的保守主义排除在自己论述的范围之外。而且,他以两国保守主义共同对抗法国激进主义的断言,向人们暗示英美以外的保守主义无法真正体现保守主义的“精髓”。


柯克给出了保守主义的“六项准则”:确信存在着某种主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良心的神圣意志,它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建立起永恒的联系,将伟人和凡人、活人与死人联为一体;珍爱多姿多彩并带有神秘性的传统生活,因为它明显区别于大多数激进观念体系所推崇的日益狭隘的整齐划一、以及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目标;坚信文明社会需要多种秩序和等级。唯一的真正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如果被强制立法推行,所有其它试图平等化的努力都将引人步入绝望之境;相信财产和自由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均等化并非经济进步,如果消灭私人财产,自由将不复存在;相信旧习惯,不信任“诡辩家和算计者”;认为变化与改革并不是一回事,通常,创新更像是吞噬人类的火灾,而非进步的火炬。这六项准则,既是保守主义信守的底线,也是与其他思潮互竞时的防线,更是保守主义精神特质的体现。


为了更为鲜明地凸显保守主义的精神特质,柯克明确指出与保守主义相反对的五大激进思潮: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和休谟的理性主义,卢梭及其盟友的浪漫解放思想,边沁学派的功利主义,孔德学派的实证主义,以及马克思和其它社会主义者的集体主义的唯物主义。这五大流派的共同旨趣是:认定人的可完善性和社会进步的无限性,相信可以将人塑造成神;蔑视传统,拒斥基督教,认为人的理性、冲动与物质决定论可以让人幸福;政治均等化,蔑视秩序和特权,主张尽可能的直接民主;经济均等化,质疑甚至试图根除私有产权。简单地讲,合乎上述六项准则的就属于保守主义阵营,符合这四项原则的便属于激进主义阵营。柯克的这一划分给人一种明快感:既让人准确把握住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精神特质,又助人精准理解保守主义何以将激进主义视为首要论敌。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精神气质是如此悖反、政治主张兀自对立,焉有不全力抨击之理?!


柯克之所以能给保守派以身份,一方面是由于他明快地凸显了保守主义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明确认定了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教父地位,再一方面便是因为他对英美保守主义及其辐射范围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有力勾画。这是柯克保守主义思想史叙述的三条线索。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教父地位,并不是不争之论。有论者便将休谟放在伯克前面论述,这不仅是时间顺序的问题,而是一个先驱者地位的安顿问题。柯克确信,保守主义在伯克之前有着不短的历史萌生期,但“伯克确实就是我们保守主义的创始人”。伯克赢得这样的历史评价,是因为他不仅鲜明地确立了保守主义的基本准则,而且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保守主义立论必须攻击的敌人。


众所周知,伯克是以对法国大革命的倾力抨击引导出保守主义的言说的。他本人一直怀有老辉格党人的政治信念:“反对专断的王权,提倡政府内部的改革,对英格兰的海外冒险事业总是持怀疑态度。”信从“法律之下的自由、共同体中各团体之间的平衡、较大的宗教宽容度、1688 年的知识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立场,伯克对法国大革命才会有一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决绝拒斥态度。他认定,只有英国体制是最有利于自由和秩序的,因此为英国宪制秩序进行辩护有着充分的理由。他格外看重英国那种基于自然贵族的公心支撑起来的政治大厦。由习俗给出边界的自由,成为这座大厦的拱顶石。这是他轻蔑法国大革命以激进愿景激发的暴力革命的深沉缘由。伯克由此确立起保守主义反革命的基调,并因此塑就保守主义不断抨击革命的思想传统。


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坚定拒斥,固然首先是因为革命理念对自由和秩序的侵害,更为直接的理由则是他对革命理念侵蚀英国思想根基的忧心如焚。他对三股激进主义思潮,即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卢梭及其追随者的浪漫感性主义,以及刚刚萌芽的边沁的功利主义不留情面地大力鞭挞。他倾情张扬狂妄之徒所轻蔑的创造主地位,戳中那个时代“理性的无知”的死穴,认定缺少敬虔精神就无以设想长久的社会秩序。他憎恶人性完美的任何想象,认为只有尊崇最古老秩序,方有望保持人类秩序的连续性。成见、传统、习俗性道德这些集体性的不朽智慧,实为人类前行的指路明灯。“变革的大法则”是遵循自然法则,因势利导,让新旧阶层都不至于陷入张狂状态而不知所谓。这就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那班自以为可以制定消除一切社会弊端、逼近完美状态的法律的狂妄之徒截然二分。为此,他拒斥潘恩为革命呼风唤雨,批判卢梭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他务实地将“文明人”而非“自然人”作为理想人格,将上帝创制的国家与惯性塑就的政府加以区分,认定人为设计的自然秩序终将陷入新的不平等状态,并确信那些高度关注并有能力处理公共事务的自然贵族才能有效治理国家。


伯克确实堪当保守主义教父之名。但志在考察英美保守主义源流的柯克,对美国的保守主义之源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他指出,美国建国以降,素有保守主义传统。根源不在一般人认为的国父群体,即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而在约翰·亚当斯。这是一条与伯克思想相关、又有其相对独立源头的美国保守主义发源线索。柯克认为,美国保守主义发源时期,受到法国激进主义和源自英法两国的农业共和主义的双重不利影响。所谓“美国革命”,如果是指挣脱宗主国英国控制的暴力斗争,那是两股思潮中后者之谓;如果是指“保守性地恢复殖民时期的特权”,那只在亚当斯那里得到理论阐释。因为他“审慎正直的品性滋育着美国的社会肌体”。亚当斯像伯克一样拒斥托马斯·潘恩的激进主张,他的精神气质与政治主张与伯克相当接近。二人话题有别,指向相同:伯克以成见、习俗和自然权利为议题,亚当斯大力抨击的是“可完善性的教条和单一制国家的理论”。前者让亚当斯拒斥理性论者的人性完美说辞,力主改进而力拒革命,并坚信贵族制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后者让他认定政府的目的就是促进公民的幸福,这幸福不是物质化的,而存在于美德之中。他拒绝认同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因此,权力的平衡、土地的私有,才能保证权力在民。民主制对之是有危害的。普选权的效果值得怀疑。权力会毒害一切人,民主派亦不例外。这就是亚当斯致力维护的保守性美国的宪制原则。


沿着英美保守主义的两条主线,柯克缕述了保守主义思想的不断演进历程。如果说十八世纪创制出的保守主义主要是针对法国大革命而发的话,那么,十九世纪的保守主义主要针对的则是曾经的同路人——自由主义。17世纪创制于英国的自由主义,在伯克那里得到信守。因此,伯克被人称之为自由保守主义或保守自由主义。前者重视的是伯克的保守主义倾向,后者看重的是伯克的自由主义色彩。亚当斯的思想可以等量齐观。但随着自由主义思想的激进化,十九世纪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已经明显难以为保守主义者所容忍。边沁与密尔父子津津乐道的功利主义,设定了“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最高目标,这就将幸福物化,将公正视为算计。在司各特、坎宁这些保守主义者看来,这分明是庸俗的工业主义陋见。柯勒律治更认为功利主义受感官欲望诱导,遗忘了更为重要的灵性生命,人类一定会因此受到折磨。他为之而抨击“边沁主义者的原子化个人主义和统计学意义上的物质主义”,在宗教与社会的相关维度重思秩序;他期待绅士和学者依照高尚的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转向美国,柯克对约翰·伦道夫、约翰·卡尔胡恩的“南方保守主义”——重视农业、偏爱地方、明辨“黑白”,反对进步、集中化与抽象的人道主义等保守主张进行了重述。后者明确谈论“美国保守主义”,成为保守主义的美国自觉之象征。


在英美保守主义主线的刻画中,柯克顺带叙述了“外邦人”的保守主义思想。但不管是托马斯·柏秉顿·麦考利、还是芬尼摩尔·库珀或托克维尔,之所以在保守主义的名目下叙述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思想的伯克色彩或伯克归宿。麦考利结合印度治理伸张了保守主义的主要主张。托克维尔致力于在伯克准则与法国实际之间调谐,他对美国新秩序的考察超过了对新秩序缺乏了解的伯克。但他延续了伯克审慎看待民主的态度,促使人们高度警觉将会摧毁个体的整体。


对“外邦人”保守主义的叙述只是柯克著作的小插曲。他集中心思论述的还是英美保守主义思想。随着大众民主与工业主义的到来,柯克注意到旨在阻止这一滚滚洪流的十九世纪新英格兰保守主义。约翰·昆西·亚当斯成为抗拒激进的标志性人物:杜绝自负、反思民主、推崇自然平等、激励内部改良。纳撒尼尔·霍桑的节制德操,展现了保守主义的人格魅力。迪斯累利作为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保守主义中坚人物,心存一种恢复古老秩序美德生机的强烈心愿——他对自己犹太人的希伯来亚洲神秘主义毫不讳饰,像柯勒律治一样对深奥的首要原则兴致勃勃,率领托利党人抵抗流行的边沁主义和曼彻斯特主义,全力对接灵性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秩序,为保守型政党确立了基本宗旨与行为准则。迪斯累利有力延续了英国的托利主义保守传统。而纽曼对自由教育理念的伸张,有力狙击了功利主义的俗气教育。


维多利亚时代,法律学者与历史学家JF斯蒂芬、亨利·梅因、WEH莱基,“延续了真正的保守主义思路”。当时的思想图景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交互渗透。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保守的自由派或自由的保守派浮现出来。这三人对思想时局颇为担忧,力阻集体主义的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实证主义捕获人心。斯蒂芬对流行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理念进行了否定性批判,他在信守早期功利主义的经济与法律理念的同时,陈述了伯克式的国家理念。他明确拒斥人能衡量与规划幸福的理念。倾向于托利主义的梅因,尽力倡导审慎的改革,致力维护悠久秩序中最好的东西。莱基的政治著作是十九世纪最全面的保守主义政治手册。他虔信仁慈的神衹的存在,蔑视迷信与神职制度;拒斥费边社的社会主义方案,倾情于私产支持的生活方式。三人都捍卫契约,反对身份。


从南北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美国保守主义处于衰颓之势。其间,洛威尔坦率承认自己“一直都是自然而然的托利党人”,立志维护道德和社会传统。他将林肯理解为秉持保守立场的民主人士与模仿伯克心智的政治家。其他的保守主义者,也分别从媒体视角、历史视角、小说创作等等方面维系保守主义的理念。同一时期或稍后的英国保守主义是另一番景象:由于保守政党获得了空前的认同,自由主义在社会主义的进击面前变得手足无措,保守主义反而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宜的政治理念与政策举措。由于乡绅势力的疲弱,保守主义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张伯伦的帝国主义政策,与悉尼·韦伯的社会主义理念,影响了保守主义的自我认知。保守主义者自认以往的教条过时了,需要从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但这样的意图并未催生启人心智的作品。一战后的美国倒是在白璧德、摩尔和桑塔亚那的批判性保守主义阐释中,获得了某些活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反击“对欲望的顶礼膜拜”。白璧德标志着美国保守主义的成熟。他以自己的人文主义毫不留情地批判人本主义。后者的功利主义与拒斥灵性受到大力抨击。白璧德抗拒激进,推崇灵性,轻视商业。与摩尔一样看重贵族型领袖人物。桑塔亚那“一以贯之地鄙视以效率和统一的名义掠夺世界的新花样,一以贯之地机敏地捍卫维护社会和谐与传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保守主义的精神气质。他对工业自由主义深怀不满,感到愤怒。不过三人对美国公众的影响力有限。反倒是否定一切约束的约翰·杜威教育理念俘获了美国人心。


在英美保守主义的复杂流变中,柯克发现了这一思潮的韧性绵延力量。但同时他也承认,在他撰写此书时,“保守主义已溃不成军”。柯克有些悲愤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保守主义的最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它所面对的民众已逐渐模模糊糊地将社会看作是由同样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均质化群体,这些个体没有明显不同的才干与需要,能够保障其幸福的是来自上面的指令——指令的途径是立法或某种形式的公共训示。”这对保守主义确实有些致命。似乎凯歌猛进的激进主义也有些动摇保守主义的根基。英美两国的集体主义狂潮来势凶猛地撼动既定的社会秩序。但英美的自由主义衰败同样怵目惊心。社会主义独领风骚且独占鳌头了?其实未必。社会主义亦未逃脱颓丧命运。“激进主义的追随者数量剧减,畏首畏尾且苦于激烈的自相残杀”。在英美,自由宪政体制挺立了,意识形态终结了!?


柯克不会这么看问题。他认定,由于社会渴慕变革,“1984”随时在威胁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前述种种原型与变型的激进主张,仍然构成人类缓慢前行的精神与行动障碍。因此,像艾略特那样信从基督教的保守主义者,还是会出尔维护保守主义的基本信念。因应于时代之需浮现的“真正的改良型和批判性保守主义”,有力维护着传统价值观,让正义、自由和希望仍旧成为西方社会思想的普遍特征。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保守主义出来解决的四大问题,即灵性与道德更新的问题、领导力的问题、无产阶级的问题、经济稳定的问题,都强有力地推动保守主义给出超乎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且显得更为可靠的答案。这正是保守主义复兴之源。源远流长的保守主义正颇具活力地应对当下社会的紧迫问题:认可社会的道德属性,促人确信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民众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美德;保护财产,严格监管利维坦式的企业和利维坦式的工会;维护地方性自由、传统的个人权利和分权体制;建构克尽世界义务但保持谦卑的国度。这显然是对美国的保守主义教诲。但以美国为例展示了保守主义大有作为的复兴之兆。


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绘制了一幅帮助人们认识保守主义复杂谱系的思想地图。这是一幅以英美或英美式保守主义为内容的地图。这当然就不是一幅世界保守主义的全景图。柯克全书一开篇就明确了自己的这一著述意图。这就不免让那些心生一书在手、保守主义一览无余意念的读者有些失望。但这样的著述定位,何尝不让读者在立定何谓“真正的保守主义”基点的前提条件下,先行牢牢把握住保守主义的真精神,免于形形色色号称保守主义却缺乏保守主义精神灵魂的政治思潮的认知干扰,从而得到“何谓保守主义”或“保守主义究竟保守什么”的正解。以此,那些假托保守主义之名的政治思潮,就必须另寻靠山,而难以保守主义之名行世了。


柯克此书,也不是保守主义的观念要领与行为指南。他试图刻画的是一条明晰的英美保守主义思想线索。刻画的进路是在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三大思潮之间的思想竞争大背景中,凸显保守主义与后两者的交错关系,以及展示保守主义的真正精髓。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体合一的,但随着自由主义的激进化,保守主义不仅与激进主义全面对立,也与激进化自由主义分道扬镳。柯克认定,唯有保守主义才坚定守持了自由价值,才真实有效维护了人类的心灵、社会与政治秩序。这是一项必须由保守主义思想的韧性建构才能勉力完成的艰巨任务。因此,他致力清理的只是保守主义的思想脉络,对保守主义的政治与政策主张不予关注。一切现实难题,“它们是需要随机应变的问题,当由战士和外交官解决”;而深刻的思想是解决难题的前路指引,“它们(问题)可能获得解决的方法将源自比外交和公关技艺更宏大的某种思想体系”。


可见,《保守主义思想》是一本严格限定主题的作品。但它确实不仅为保守派自认提供了身份证件,而且为人们了解“真正的保守主义”提供了丰沛资源。




《保守主义思想》(中文版)

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

长按二维码购买


购书链接可点击“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