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節日,傳承的味道,纔是節日該有的味道。

  “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 這首保存在敦煌文書中的唐詩,顯現出了古人對寒食節的重視。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它的起源頗爲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的火神崇拜,會將舊火全部熄滅,代表去舊迎新。而“子推綿山焚身”的傳說,到後來,寒食節已演變成一個禁火、祭祖、踏青的全民節日。

  也就可以說,寒食是仲春之末,清明是暮春之始。關鍵是,寒食節是在漢族衆多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各地喫的東西不太一樣,江浙一帶必喫的是青團,山東講究喫涼饅頭、煮雞蛋,而老北京的寒食可是很排場的,寒食十三絕,都是比較容易攜帶、好保存的老北京小喫。談到喫,那麼"寒食十三絕"必須得道一道。

  1、買一包,饒一包之薑絲排叉

  又稱薑汁排叉,聽名字就明白了,這裏必然有姜啊,但是也正因爲這道料,沒人不愛,本身過油後的香脆就已然擋不住了,再過了遍蜜,一口下去,酥脆香甜,喫完了簡直沒朋友了。不光如此,它還有潤脾醒胃、增進食慾的功效,也許正因爲如此,它不僅是北京傳統名稱,也是滿族茶菜的重要品種,您要饞了,“南來順”的薑絲排叉最有名,麻利兒嚐嚐去。

  2、明晃晃金手鐲之焦圈

  別說焦圈就是咱們小老百姓的喫食,蘇大詩人爲此專門作詩一首“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這可是傳說中我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說是廣告也罷,但是像金手鐲般的喫食,明晃晃的俘獲了男女老少的心,甭管就豆汁,還是夾燒餅,就好這口。它特有的做法,一般十天半個月不愛壞,關鍵是酥脆不皮,但是高油高熱量,還是適可而止哈。

  3、慈禧也好這口之豌豆黃

  這道點心不僅是傳統名喫,也是咱北京人必喫春味。原料簡單的只有豌豆和白糖,幹豌豆要糗得恰如其分,而整個過程也是講究恰到好處,過稀而無法成形,過幹則沒有細膩的表層,簡單的做法,卻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凝結成糕。入口滿是豌豆的清香氣,一抿即化,細膩冰涼的口感,真是如含春風。當然,最好喫的還是仿膳飯莊所制。

  4、嘎嘣脆之螺絲轉兒

  螺絲轉兒可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麪食,是清末宮廷"御膳房"的點心師傅孫德山首創。螺絲轉兒外皮是一根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極品則是絲勻、不亂、底正、色澤棕黃,喫下去質地是鬆軟的,但是表皮卻一定幹香酥脆,一口下去,味道久久在口腔裏不肯散去。早先小喫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叫“幹迸兒”,兩個味道,不信您試試。

  5、饞哭你之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這可是清真名小喫之首,又名爲“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曾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由此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要說饞哭你,決不誇張,香甜可口的口感,入口酥脆,完全聽不了的節奏,雖然好喫,但是熱量偏高,還是控制用量。

  6、消失的美食之硬麪餑餑

  這道喫食在市面上已經不常見了,它就是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面非常有咬勁,入口微甜,且口留餘香,用手一掰會掉渣。《食品雜詠》中稱:"餑餑沿街運巧腔,餘音嘹亮透燈窗,居然硬麪傳清夜,驚破鴛鴦夢一雙。由此可見它是北京小喫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麪食,已逐漸失傳了。

  7、觸摸北京之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這個基本無人不知曉,不太規則的圓形,外表金黃,在過去可是招待上賓的主食。奶油炸糕喫起來,必帶白糖,整個口感醇香,第一口下去,感覺軟滑濃鬱,而外皮的焦脆,讓你欲罷不能。

  8、酥脆掉渣之芝麻醬燒餅

  芝麻醬燒餅,這可是家常小喫,但是又是讓人無法放棄的,甭管早飯還是涮鍋,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最重要的是,芝麻醬燒餅中所含芝麻不僅可以降低膽固醇,防止各種皮膚炎症,還有養血之功效。但是愛上它的理由卻是,它香酥的口感,入口之後層次分明而且鬆軟可口,絕對齒頰留香。

  9、老少通殺之薩其馬

  梁實秋老先生在《滿漢細點》中,表達了他薩其馬、花糕、藤蘿餅、缸爐等點心的深情。而薩其馬是滿族的傳統小喫,在滿語中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先將是將麪條炸熟後,再用糖混合後,切成小塊。就這麼一塊色澤米黃的點心,老少都愛,口感酥鬆綿軟,香甜的味道喫出了兒時的感覺。

  10、此窩窩不是彼窩窩之艾窩窩

  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 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爲涼糕, 丸而餡之爲窩窩, 即古之‘不落夾’ 是也。 ”一句話就能看出艾窩窩的歷史久遠,而且是顏值與味道齊飛的點心,色澤雪白的小球,因爲以糯米爲主要原料,質地粘軟,香甜的味道留存舌尖。

  11、名字裏有驢素食之驢打滾

  提起北京小喫,最先想到就是驢打滾。用糯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麪,喫時將長卷滾上豆麪,那樣子頗似驢兒打滾而得名。糯米的柔軟和豆餡的香甜完美融合,入口綿軟,割捨不下的味道。

  12、咬耳朵,愛耳朵之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因成形後似人的耳朵而得名,曾有“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這樣的廣告語來宣傳 。糖耳朵的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也是備受歡迎的北京小喫。

  13、心頭好之糖火燒

  糖火燒,已有300多年曆史了,從河北傳入北京。因其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而它的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酥脆可口,是多少老北京人的心頭好。則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爲有名。

  拾起“寒食”,拾起失去的味道,這纔是我們重提“寒食十三絕”背後的想法,纔是找回來的意義。

  安國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是河北的小喫,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偶然喫到,讚不絕口,後來就作爲貢品呈現給宮裏了。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安國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品質優良,特點突出。剛出爐的馬蹄燒餅皮瓤分離,外脆內嫩,酥香兼備,香氣四溢。

  這家燒餅店,不但燒餅好,而且烤全羊、醬肉肘子、燜子味道非常棒,夾在燒餅裏喫,解饞!

  地址:大興區宋莊村老宋生態莊園

  人均:10元

  龍大嬸餑餑鋪

  麻醬螺絲轉、糖火燒、豆沙酥……這家店裏的中式傳統糕點好多呢。

  這個螺絲轉是一種傳統麪點,外皮是一根根極細極細的面絲,烙到金黃,那是又酥又脆。這螺絲轉可也不簡單,首創人孫德山,曾經是清朝御膳房的點心師傅。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candyswear

  這家店的螺絲轉,那是特別特別酥,酥到不能碰一碰就碎的地步。喫的時候,螺絲轉真是可以一層一層喫,味道和口感誰喫誰知道。關鍵是,便宜啊,麻醬的3元,五香的2.5元,全北京城打聽,這麼便宜又好喫的東西,有多少?

  地址:臺基廠大街18號

  清真·白記小喫

  要說在北京喫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這些老北京傳統小喫,沒有比牛街的白記更地道的了!

  每次別的不說,要是不早點過來,那排隊的人烏央烏央的,就爲了這些小喫!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coco我的貓

  包着滿滿豆沙餡的糯米糰,在黃豆粉裏滾一圈,就是驢打滾了。可說着簡單,白記的驢打滾那咬在嘴裏,還就是不一樣,Q彈軟糯,格外好喫。

  不過,友情提示,這家店的糕點是沒有添加什麼防腐劑的,所以隨買隨喫比較好。

  地址:牛街東裏二區2號樓商業13號

  人均:34元

  護國寺小喫

  各種傳統的京味兒小喫可真不少,豌豆黃、糖餅、麪茶……總是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不過,今天咱們推薦的,是這裏的焦圈。

  老北京都知道,焦圈是要搭配着豆汁一起的,而這豆汁,正是鑑定老北京和外地遊客的絕妙東西。一碗豆汁下去,皺眉的是外地人,找焦圈的是老北京。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矮圓圓Asam

  這裏的焦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搭配豆汁、燒餅,就點鹹菜,喫過的都愛喫!

  地址:護國寺大街93號

  人均:27元

  老回回小喫

  糖耳朵是北京小喫中常見名品,又稱蜜麻花,因爲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1997年被評爲"北京名小喫"和"中華名小喫"。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zongshuang

  這家小喫店可是網紅店,麻醬花捲、麪茶、菜糰子都是點的相當多的小喫。特別是這裏的糖耳朵,想喫一定趁早去,小編沒法形容,因爲小編下午去的,已經賣完了沒喫上……

  地址:左家莊中街4號樓

  人均:28元

  隆福齋糕點

  排叉(不是插線板),北京小喫,用面炸制而成。常見品種有五穀排叉、薑汁排叉,是從前回族滿族人設宴的時候的“茶菜”,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圖片來源:大衆點評@xuelai_723

  對於不少北京人來說,排叉就是他們童年的回憶。十塊錢一包,炸得金黃薄脆,喫起來又香又脆,只要喫一塊,就根本停不下來。

  這裏還有上百種的老北京糕點,很值得去看看!

  地址:陟山門街22號

  人均:31元

  本圖文整理自@老北京城 作者@凝心

  @北京旅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喫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北京文藝廣播FM87.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