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已傳承了2500多年,它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郊遊、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期間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傳承的優良傳統。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軒轅路,佔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

  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就出生在新鄭北關的軒轅丘,生活於姬水河畔,他帶領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

  黃帝,號軒轅氏,是古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位列五帝之首。被尊稱爲中華“人文始祖”。

  據歷史記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土爲黃色,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各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豐功偉績而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醫學、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黃帝時代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建立了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黃帝故里現在是國家級旅遊景區、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遺產地。早在漢代就在此建立軒轅廟,明代進行了修葺,於廟前建“軒轅橋”,清康熙年在廟前立“軒轅故里”碑。後又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景區。

  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塑像於2005年4月10日落成。這尊黃帝手執寶劍的漢白玉塑像,爲軒轅黃帝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

  黃帝故里景區面積已達7萬多平方米,整體佈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中華姓氏廣場、軒轅廟前區、軒轅廟、拜祖廣場、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整個景區形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塊,氣勢恢宏,莊嚴肅穆。

  中華姓氏廣場:這是亞洲最大的姓氏廣場,也是羣衆拜祖的主要場所。原名軒轅廣場,後更名爲中華姓氏廣場,廣場面積達1.5萬平方米。廣場地板上刻滿中華4600多個姓氏,並有抽象的祥雲紋路散佈廣場之中,意喻“踩祥雲之上,觀百家姓,唱和諧歌,暢想民族騰飛之未來”。

  鼎,最早出自新鄭。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在新鄭將陶鼎炊器製成銅鼎禮器。廣場中心矗立着中華第一鼎——鼎高6.99米,鼎口直徑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噸,鼎足爲熊足,取意軒轅黃帝繫有熊氏。

  這座中華第一鼎,鼎腹三面,每面鐫刻三條龍,其中一條巨龍居中,回首反顧,龍首有似火球,寓爲黃帝寶珠,象徵光明;龍口涎水紋,祈風調雨順,象徵祖國統一安定。整座寶鼎造型莊嚴、凝重、大氣,被譽爲“天下第一鼎”。

  軒轅廟是黃帝故里景區中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早在漢代就在這裏建有軒轅祠,明清時經過修葺,軒轅廟正殿五間,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額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的題詞,殿內四周的壁畫生動形象的展現了黃帝一生的豐功偉績。

  軒轅廟東西配殿各三間,東配殿塑黃帝元妃嫘祖。是嫘祖開創了栽桑養蠶的歷史,世人爲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爲“先蠶娘娘”。西配殿塑黃帝次妃“先織娘”嫫姆。她們都爲人類文明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軒轅橋是軒轅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爲拜謁始祖軒轅黃帝在祠前專門修建的。原橋爲明代隆慶四年所建。有陰刻篆文“軒轅橋”三個字。由於歷史變遷和地形地貌的變化,此橋被沉埋地下。2002年爲恢復軒轅橋,在開挖新橋橋基時,正巧與古橋址相合。新修的這座軒轅橋,長12米,美觀、典雅,如長龍臥波,橫跨於姬水河上。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來到黃帝故里,祭奠中華人文始祖,是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