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時代怎麼變、市場怎麼變、用戶怎麼變,對於家電企業來說,有一個經營底線和原則不能變,那就是“強營銷”、“強渠道”,在任何時期都不能放鬆和懈怠。

  孔餘||撰稿

  這幾年來,家電企業的市場經營策略,變化很快,變化很多。但是,家電圈認爲,對於家電這種“大衆化、耐用型”消費品來說,其產品的絕對差異化優勢並不明顯,也不絕對差異,由此相關企業要想保持在市場上的領先優勢,“營銷+渠道”的強驅動體系絲毫不能放鬆。

  因爲整個中國家電業的市場化商業邏輯,從來都是通過強勢的營銷和強力的渠道驅動,以持續的規模化優勢保持市場領先的身段。再以差異化的產品和微創新技術,面向用戶建立起相應的階段化領先“護城河”。最終,以綜合實力爲中心的規模化根基不能動搖,在保持這一優勢基礎上才能探索更多的技術、精品、營銷、服務等領先策略。

  對於所有家電企業來說,當前即便是進入互聯網時代,迎來物聯網時代,其戰略核心仍然是規模化的做大做強;其差異化策略則是階段性釋放的人口紅利、技術創新紅利,以及營銷創新、服務創新等紅利。最終這也構成了中國家電產業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1+N”的競爭體系,那就是規模化打底,產品、技術、營銷和服務階段性推高。

  過去30多年以來,中國家電產業的整體做大路徑,以及相關千億、五百億家電巨頭崛起之路,其實就是典型的“強營銷、強渠道”經營策略帶來的綜合實力做大。雖然最近五年來,大量的千億級、百億級家電巨頭們,開始調整經營策略和商業模式,尋求從數量的快增長到質量的穩增長,本質上還是鎖定規模實力的優勢穩定後,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形成一系列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因此家電圈認爲,對於中國家電產業,以及相關家電領軍企業來說,顯然是鐵打的規模化戰略,不變的強營銷、強渠道策略,最終構成“以不變應成變”的市場隱性戰略內核。規模仍然還是前提,是參與商業競爭的本能,是贏得一線市場競爭的前提;而強營銷和強渠道,則是本領,則中國企業挑戰外資洋品牌地位,實現從跟隨到領跑的關鍵支撐。

  其實不只是海爾、美的、海信等家電巨頭們,近年來無論是“曇花一現”的樂視,還是“野心勃勃”的小米,或者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華爲,在進入家電產業之初,其戰略性前提,還是通過“硬件免費”或“硬件不盈利”的商業手段,推動單一品類的規模化做大,從而鎖定更多的用戶規模後,探索基於“智能家居”這個新商業背景下的差異化策略。無論是小米的“物聯網”、還是華爲的“家居生態”,本質上都是“先規模夯實根基、再微創新形成差異化”套路。

  強營銷和強渠道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對於家電企業的商業競爭價值和意義還很深遠。一方面,強營銷的核心,不是簡單的營銷戰術轟炸,而是要面向用戶建立更加全面的營銷推廣、營銷體驗,以及營銷服務“三級體系”,將營銷要面向用戶進行分層、分圈、分體系打通;將促銷出貨常態化,將營銷推廣的立體化。

  另一方面,強渠道的核心,目前來看則是追求渠道一定數量基礎上的質量化突破,不是簡單的只重質量而忽視數量。無論是線上、線下,還是一二級城市、三四五六級縣鎮村,網點的數量是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出貨量提升的關鍵。

  正如最近10多年來,不管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經濟浪潮如何衝擊各個傳統產業,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其商業定律自始至終都沒有變化過,那些“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的創新商業模式,最終還是迴歸原點,搞定用戶,提供產品,實現贏利,滾動發展。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