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子玉)

  【1908年4月7日】傅雷小傳:一個錚錚鐵骨,寧折不彎的文人,會創造一個世界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在江蘇省南匯縣傅家宅。幼年喪父,由母親獨自一人撫養,對他管教甚嚴。

  1921年(13歲),傅雷考入上海徐匯公學。1928年(20歲),傅雷與好友劉海粟留學法國,在巴黎大學專攻藝術批評專業。

  1931年(23歲),傅雷回國,應劉海粟邀請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一月後,與相戀八年的表妹朱梅馥結婚。婚後,1934年長子傅聰出生。

  (傅雷與妻子朱梅馥的婚禮)

  在上海美專不久,傅雷對劉海粟只顧賺錢的辦學方式,相當不滿,認爲那是純商店的營利作風。

  1936年(28歲),上海美專的一名老師因病去世。這位老師生活貧苦,薪水較低,傅雷一直爲他抱不平,但劉海粟拒絕給他增加薪水。在討論舉辦遺作展的會議上,傅雷與劉海粟爆發了正面衝突,兩人從此斷交。

  傅雷一生疾惡如仇、真誠、直率,痛恨一切不平等的事。

  (傅雷與妻子朱梅馥)

  辭職後,傅雷回到自家的書齋,開始一面翻譯法國文學名著,一面寫稿,來維持生計。

  傅雷一生共翻譯法國文學作品三十餘部,把羅曼羅蘭,巴爾扎克等大師的作品引入到中國,共五百多萬字,是中國翻譯史上空前的鉅著。

  其中,《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最有影響力的作品。該書講述了一個音樂天才百折不撓,不斷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這時,上海已被日軍佔領,抗日戰爭激戰正酣,傅雷譯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成了淪陷區的精神寄託!

  《約翰·克利斯朵夫》

  1949年(41歲),新中國成立後,傅雷走出書齋,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傅雷做事非常認真,積極到農村、礦山、水庫考察,寫調查報告。

  1955年,兒子傅聰(21歲)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被邀請到波蘭學習。

  (傅雷與兒子傅聰)

  1957年夏(49歲),反右運動開始。傅雷生性耿直,心直口快,在大會上爲“右派分子”據理力爭,最後自己也被劃爲“右派分子”。

  1958年(50歲),反右運動的擴大化,波及到遠在海外的傅聰,國內不斷要求他儘快回國。傅聰擔心回國後,不能再彈琴,毅然做出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從波蘭出走英國,不回國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紅衛兵衝入傅雷家中抄家,並連續四天三夜批鬥,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凌辱,並將搜出的一面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蔣介石舊畫報,作爲“反黨罪證”。

  9月3日上午,女傭發現傅雷夫婦已在江蘇路284弄5號住所“疾風迅雨樓”,雙雙系在窗框上自縊而亡,享年58歲。

  1979年,傅雷得以平反。

  從1955年傅聰遠赴波蘭起,傅雷定期給兒子寫信溝通。這信件後來被傅聰保留下來了,並得以出版,這便是《傅雷家書》。

  這些信文字優美,富有哲理,飽含深情,極爲感人,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被評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現在的初中課文裏,就有《傅雷家書二則》選篇。

  2013年10月27日,傅雷及夫人朱梅馥骨灰遷葬於上海浦東如茵園內。墓碑上題有傅雷名言:“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293篇作品,營員“子玉”的第28篇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