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身爲臣子,與皇帝相處時的分寸是很難拿捏的,既不能忤逆皇帝的意思,又不能看到問題而不勸諫,既不能不建功立業,又不能過於居功自傲。有時候,一個不慎說錯一句話觸到了皇帝的逆鱗可能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百廢待興,朝廷亟需有才華有能力的治世之臣,但朱元璋突然發現與自己一同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們都是一些只會打仗沒啥文化的大老粗,於是,他決定徵召天下才俊入朝爲官。

居於江西的夏伯啓叔侄二人才名遠播,因此成爲了朝廷的徵召對象。經歷過亂世的夏伯啓叔侄早已決定遠離朝堂,只想偏安一隅明哲保身。但當時的朱元璋實在是求賢若渴,所以規定所有受徵召的對象都必須爲大明朝廷效力。爲了避免入朝,夏伯啓叔侄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大拇指砍下來,這樣兩人就成爲了殘疾人,按照當時的規定,殘疾人一般是不得入仕的。

本以爲這件事應該到此爲止,但叔侄二人的才名早已傳遍大江南北,朱元璋也不願意就此放棄這樣的人才,於是派人將兩人強行押送到南京皇宮,試圖親自勸服他們。朱元璋與夏伯啓的這一番長談也被詳細記載下來。

朱元璋問:“當年天下動盪,你們在何處生活?”夏伯啓答道:“當年紅寇作亂,我們爲了躲避戰火在武夷山一帶隱居。”

朱元璋又問:“那你的家人呢?”夏伯啓答道:“父親當時也在福建。”

朱元璋繼續追問道:“你的父親當時年歲已高,帶着他一起逃難不是累贅嗎?如果路途崎嶇,你會不會棄你的父親於不顧?”夏伯啓答:“不會,我會攙扶他一起走。”

朱元璋再問:“時局穩定之後呢?你們又到了何處?”夏伯啓答:“紅寇接管當地後,我們便回到故鄉安居。”

朱元璋又問:“再後來呢?你以何爲生?”夏伯啓答:“我在故鄉教書授業,直到現在。”

在二人的對話中,夏伯啓多次提及“紅寇”二字,而朱元璋和他的兄弟們就是紅巾軍出身,“紅寇”就是說朱元璋他們是寇匪,很明顯是指朱元璋不配當皇帝。因此朱元璋聽後不禁心頭火起,打定主要非要治一治夏伯啓不可,他沉思了一會,又問道:“你覺得什麼是再生父母呢?”

夏伯啓沉默不語,朱元璋也沒理會他,繼續說:“人在突逢變故或者遭遇生死大劫的時候,如果有人雪中送炭,不管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可被稱爲再生父母。你之前在亂世中顛沛流離,四處漂泊,你口中所謂的‘紅寇’來了之後,你和你的家人才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並且憑自己的本事混口飯吃。這樣安逸的生活是誰給你的?”

夏伯啓被問得啞口無言,朱元璋繼續自言自語道:“你能過上如今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靠的是朕!是我讓你不用再經歷戰亂之苦,我就是你的再生父母!既然你是一個有孝心的人,在逃難時都願意帶着自己的老父親,在遇到困難時都知道扶他一把,那麼,現在面對你的再生父母,在我有需要之時,爲什麼你寧願自斷一指也不願意做出一些小小的回報呢?”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出離憤怒,不等夏伯啓回答,便吼道:“既然你如此不識好歹,不能爲我所用,我現在就砍了你的頭,抄了你的家,免得其他人效仿你!”

夏伯啓被押下去後,朱元璋繼續有感而發道:“天下大亂之時,民不聊生,爲了苟活於世,官兵打來百姓就投靠官府,起義軍來了百姓就歸順起義軍。那些被拯救於水火之中的百姓,對幫助他們的俠士往往感恩戴德,甚至在夢裏也忘不了他們的恩情。”說到此處,朱元璋竟然哽咽起來,便沒再往下說了。

雖然話只說了一半,但當時在場的人都明白他後面想說的是:“我結束了這場大亂,讓天下的百姓不用再擔心被戰火波及,爲什麼你們對我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恩呢?”

朱元璋對夏伯啓叔侄的這種處置,完全反映了他自己的價值觀。在他看來,自己是救世主,是永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他認爲:“我拯救了天下蒼生,所以,如果你們不願意效忠我,那你們就是愧對自己的再生父母,就是天底下最惡的罪人,是以怨報德的王八蛋!”

其實,由於歷史淵源方面的問題,朱明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在當時一直不被世人承認,也正因如此,夏伯啓叔侄二人才不願意效忠明廷,爲朱元璋辦事,於是最終被下令處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