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關鍵的是在於二人的個人能力和操守都比朱元璋差的太遠。文臣武將倒是次要的,下面就逐一分析。

首先看張士誠。在我看來,張士誠好比三國里的劉表,守家之犬爾。朱元璋夾在張士誠喝陳友諒之間,之所以敢率先攻擊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就在於朱元璋看出張士誠不思進取,就想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沒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和勇氣和能力。這樣的人註定難成大器。

張士誠以販賣私鹽發家(和現在販毒差不多)由於張士誠成事以後佔據了江南一帶的富庶地區,而這片地區自兩宋開始就是最富庶的地區,而且長時間不受戰爭的困擾,因此張士誠所屬地區的百姓過的很不錯,而且張士誠也日益驕奢。朱元璋攻擊張士誠,雙方几經戰鬥。張士誠被被朱元璋所敗所殺,而張士誠認為自己失敗是上天不佑,就是胡說八道了。

張士誠敗就敗在他不思進取,目光短淺。他以為只要不攻擊別人,只要守住自己的現有的地盤就行,他忘了,天下群雄和他想的不一樣,一統天下的不僅有朱元璋的還有別人。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激戰的時候,有人建議他攻擊朱元璋老巢南京,被張士誠所拒絕,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更別說坐收漁利了。再就是富裕的生活洗刷了張士誠的進取心。處於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張士誠的驕奢淫逸就在所難免了,朱元璋看到了張士誠的馬車,就連馬槽都是銀子打造。不僅感慨起來,手下人拍馬屁說,張九四(張士誠原名)未成大事而如此驕奢焉能不敗。朱元璋則說,就算成就天下如此驕奢天下也長不了。

那為什麼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敗於朱元璋之手,如果說上天不佑還是可以的。

陳友諒確實有點倒霉,運氣不佳的意思。但最要的就是人品太差,性情殘暴(與張士誠性格反差很大)。陳友諒以漁販起家。成事以後是長江以南的霸主,擁有超過朱元璋的軍事實力戰鬥。和朱元璋比鄰而居。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了自己的主公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天完(意思是壓大元一頭)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內湖大戰,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敗於朱元璋,並且當場被射死。 陳友諒和朱元璋 元都是最有實力統一全天下。但最終朱元璋成就大事。

如果張士誠是劉表,陳友諒就是袁紹了,鄱陽湖就是他的官渡之戰。朱元璋跟陳友諒決定性的戰役就是鄱陽湖大戰了。陳友諒號稱自己有六十萬軍隊,而朱元璋當時只有二十萬軍隊。陳友諒敗就敗在這生性多疑和剛愎自用上,由於殺了徐壽輝,不少人都離他而去,造成上下人心不齊。陳友諒的指揮又出現戰略性失誤,陳友諒的戰船都是大船,機動性太差。陳友將所有的船都連起來,原本大船機動性就差,這一連就更動不了了。結果被朱元璋一把大火就燒,陳友諒也死在亂軍之中。

陳友諒最大的缺點就是品行太差,沒有領袖感召力和親和力,這一點朱元璋就具備和做的就很好。陳友諒殺徐壽輝這件事,做的很不地道,有點太早了,也讓軍中的將領得知都很寒心,真是誰都敢殺啊,說不好自己那天就把自己給殺了,所以但是有很多的將領都不願在跟隨。

再就是朱文正牽制了陳友諒的主力部隊。朱文正手中只有4萬人,硬是擋住了陳友諒的進攻,而且堅守85天,以4萬防守60萬大軍還能夠堅持85天,朱元璋真會用人。而陳友諒手下卻沒有這樣的武將。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陳友諒稱得上梟雄,張士誠算是個豪傑。

而朱元璋則是英雄。

朱元璋是普通農民

陳友諒是漁夫

張士誠好點,算的上個商人。

這三人起點都很低,可為什麼朱元璋是最後的贏家呢?主要是因為三人性格不同。

首先張士誠,此人最大的優點是意志堅強(參考高郵之戰和他最後的結局就不寫了)但是,他的優點和他的缺點一樣突出,當他佔領了全國最富的地方之後,並沒有再繼續發起積極的進攻,而且陳友諒和朱元璋大戰的時候陳友諒曾讓他在背後捅朱元璋一刀,可他卻想坐收漁翁之利,給了朱元璋機會。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最中肯的—器小??(不是那個器)且目光短淺。通俗點說,就是他沒有太大的志向,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完了,但是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大好人,據說當地百姓還為他修建祠堂,可以說是深得民心的了。

然後是梟雄陳友諒。這個人是漁夫出身,自小被人看不起,他想改變這總情況,於是去讀書學習,最後當上了縣衙文書,,但並沒有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在此之後他的性格就發生了轉變,變得超級腹黑。殺掉自己的上司,殺掉提拔過自己的人,殺掉自己的結拜兄弟。總之此人心狠手辣不講情義,這也導致了他後來的失敗。雖然他有很厲害的軍事才能,可是,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因為他的腹黑和心狠手辣他成為了三人之中兵力最多實力最強的人,可也正是因為他的心狠手辣最終輸給了朱元璋。

最後是朱元璋。從社會的最底層出身,最終當上皇帝創建300年帝國。彷彿是小說里的劇情,可是卻在他身上實現了,為什麼呢?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得益於這個政策,從一開始的三人之中最弱的一個,變成最強。他分析人的能力也特彆強,比如在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時,他可以說也是傾巢而出,有人也勸他萬一張士誠打過來怎麼辦,可朱元璋仔細分析出了張士誠器小這個特點,料定他不會大舉來犯,最終果不出所料。而且朱元璋看人很准,像洪都之戰,別人都信不過這個成天花天酒地的朱文正,朱元璋卻沒有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果不負所望擋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

比謀略朱元璋更勝一籌,比用人朱元璋看人更准,比軍事能力朱元璋也是強於他人,而且朱元璋後期也不比陳友諒心狠手辣。再加上朱元璋旗下猛將如雲,自然可以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


元末亂世,群雄並起,但真正稱得上英雄的也就這三人。陳友諒地盤最大,兵力最是雄厚,結果卻是三人中最先倒下的。張士誠佔據的是有天下糧倉之稱的江浙,只是被元朝和朱元璋夾在中間,進取不足終自縊而亡。朱元璋原本是三人中勢力最小的,只不過搶佔先機立足應天府(現在的南京),在虎踞龍盤之地休養生息靜待天變,終兩戰而定天下,復華夏衣冠開大明近三百年基業。

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遭遇很像,元朝出身的漢人沒有資格有名字,陳友諒叫陳九四,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友諒和元璋都是後來取的名字。兩人都是窮苦出身,都入了「紅巾軍」,都是從小兵做起,一步一步爬上統帥的位置,然後各自做掉自己的上司做了老大。兩人不同的是,元朝的暴政和天災讓朱元璋一大家人幾乎死絕,為了活下去不得已做過幾年的行腳僧,四處遊歷四處乞討,世間冷暖百姓疾苦比陳友諒體會的更深,也比陳友諒更有城府。陳友諒太過無情,他殺了提拔他的倪文俊,殺了大將趙普勝,殺了舊主徐壽輝,逼的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也無情也殺功臣,殺的比陳友諒還要多,但朱元璋是在天下安定以後才「狡兔死走狗烹」胡亂殺人的;朱元璋也殺了舊主韓林兒,但他做的就漂亮多了,他派廖永忠把韓林兒淹死,打扮成意外,這可比陳友諒殺徐壽輝搶班奪權惡行昭告天下要漂亮多了。陳友諒剛愎自用,他手下名臣勇將可不比朱元璋少,但卻沒能用好。在軍事能力和戰略眼光上他也沒有朱元璋厲害。朱元璋佔領南京便牢記「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悶聲發大財,陳友諒卻在采石磯迫不及待殺了徐壽輝稱帝,失人心不說,還把自己立於眾矢之地。軍事上偷襲應天失敗,圍攻洪都失敗,兩次鄱陽湖大戰慘敗。比心機沒朱元璋厲害,比隱忍沒有朱元璋厲害,比心狠手辣朱元璋不輸他,比軍事能力還是輸,遇到朱元璋他只有兵敗身亡的下場。

張士誠雖然也是窮苦出身,但比朱陳二人要好得多,私鹽販子再被壓迫至少不會有餓死之虞。這人沒有朱元璋陳友諒那麼狠,他待人還算寬厚,但慈不掌兵他的部下是最沒有戰鬥力的一群人。正好他佔領的江浙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間,先是被元朝打,要不是元朝宰相脫脫被半路召回他早被元政府玩死。之後趁著元朝內亂搶了些地盤,卻野心大了去占朱元璋的便宜,結果就是被老朱一頓猛捶。這人喜歡見風使舵,元朝興兵討伐他就投降元朝,被朱元璋捶了又對朱元璋示好,之後又翻臉不認人。陳友諒在鄱陽湖興兵的時候邀他出兵一起夾擊朱元璋,他卻拒不出兵眼睜睜看著大好機會白白浪費。軍事、謀略連陳友諒都不如,更不提與朱元璋比了,不過這人待百姓極好,還有些骨氣。

三人中朱元璋人狠,軍事能力強,會謀略,會用人,再加上佔領應天府自保無虞,最後才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挾勝二雄之威一舉蕩平蒙元再復華夏。


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 說到底是戰略正確,用人得當。


我覺得陳友諒是有雄才無大略發動了鄱陽湖大戰,張士誠是好色之徒既無雄才也無大略,朱元璋不同他的九字方略足矣說明問題!


論打仗,治國,用人,陳友諒,張士誠等都不與朱元璋在一個層次上。張士誠,只顧驕奢淫逸,偏居一方。陳友諒疑心太重,急於求成。軍事水平輸朱元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