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貢獻了全部稅收的50%,GDP的60%,科技創新的70%,勞動就業的80%,企業數量的90%。

  民營經濟這國民經濟中佔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今大量民企卻面臨著倒閉和被收購的命運,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來逐一分析。

  很多人把原因指向稅負重,成本高,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這都是,我也經常這樣講。

  1、稅負重。

  光是一個社保全額繳費,就讓企業非常頭疼。

  一般來說,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占營業額的30%左右,企業為員工全額繳納社保,大概要多付出工資的30%。也就是說,發一萬的工資,大概要幫員工多繳納3000塊錢的社保。

  社保的費用占工資的30%,工資又占營業額的30%,社保一項,就佔到了營業收入的9%。

  以往很多企業只是按照最低比例繳納社保,假設1萬元工資,過去企業幫員工繳納1500社保,占營業收入比例4.5%,現在按照全額繳納,佔比9%,相當於要多付出4.5%的利潤。

  現在的民營企業,哪裡還能夠承受得住4.5%的利潤損失?

  所以,明年的社保新政,對民因企業將是一個大考。

  2、成本高。

  成本包括用工成本,租金成本,原材料成本。

  這幾年國內用工成本已經不便宜,特別是加上社保支出就更貴了。

  租金成本是因為高房價。

  原材料成本很大原因是供給側改革,環保稽查等導致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

  3、融資難、融資貴。

  佔比90%的民因企業,只拿到了10%的貸款。

  有些國企,低價從銀行拿到貸款,例如6%-8%的資金成本,然後成立小貸公司,以15%-25%的成本借給民營企業,從中套利。

以上問題都是民營經濟困難的外部因素,然而事情有外因就有內因,只談論外部困難,不從自身找問題也是片面的。

  內因:

  1、盲目擴張。

  企業破產倒閉的,90%都是因為盲目擴張,做了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

  很多民營企業,本身沒有政策扶持,沒有資源背景,自身利潤也不高,卻喜歡加槓桿,負債經營。

  特別是初創公司最喜歡高槓桿運營。他們在創業初期有些利潤了,有的甚至還是虧損的,就開始大量融資,擴大經營,結果攤子鋪的太大,或者遇到資金收緊,資金就斷了,企業也就倒閉了。

如果本身就不賺錢,或者利潤很低,再通過負債去擴大經營,很大概率只會導致更加不賺錢而已。

  我看到最優秀的企業,幾乎都是不負債的,也很少去融資,更別說超額負債。

  老乾媽就從來不融資,別人叫陶碧華去上市她也不上,擴張業務從來都是用賺來的錢。

  2、不務正業。

  現在不務正業的企業多了,專註做事的反而非常稀有。

  全國三千多家上市公司,有一千多家有投資性房地產,總共市值9900億,相當於每一家有接近10億市值的投資性房地產。

  前些年房地產火爆,實業困難,很多企業都把錢拿去炒房了。

  也有很多企業因為炒房,導致現金流緊張,現在幣收緊,樓市下行,連主業的資金也斷了。

  前幾年,有一次華為在開高層會議的時候,有人建議任正非投資房地產,搞個項目就能輕鬆賺百億,被任正非大罵了一通。他甚至放言,誰敢再提多元化,提投資房地產就開了誰。

  前幾年覺得自己腦瓜子好使的老闆們,把錢轉去投資房地產的確實賺了錢,但現在出了問題的也是這些人。

  那些幾十年只做一件事,不三心二意的,現在經濟出了問題,他們最多就是利潤少一些,但以前賺的家底都還是在的。

  經濟不好,大不了就是緊衣縮食,別盲目擴大業務,專註於自己的主業,一樣不至於就要活不下去了。

  反而這些企業,等到別人都倒閉了,就是他們佔領市場的時候。

  就像依頓電子,專心做印刷電路板,雖然技術含量不是很高,但他們也做到行業第一,規模第一。現在每年穩定賺四五個億,賬上長期躺著二三十億現金,也不搞擴張,也不做其他投資。財務費用長期是負數,也就是說,不只是不用付出利息,還有利息收入。這樣的企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他會挺不過去嗎?

  羅萊生活,長期處於家紡行業第一,每年穩賺三四個億,他也不炒房,不炒股票,每年多餘的錢還經常拿去做低風險的理財,財務費用也是負數。這樣的企業,行業再差他也能夠活的下去。

  過去中國幾十年的高增長掩蓋了很多問題,很多人形成了一個定向思維,覺得不上槓桿就賺不了大錢,做不成大事。人心浮動,埋下了很多禍根。

  要知道,社會經濟不可能永遠向好,浮浮沉沉再正常不過了,那些在經濟好的時候瘋狂加槓桿,賺大錢,困難的時候就三心二意,投機取巧的企業,自然是活不過冬天的。

總結:

很多人一聽國進民退,就會不知不覺陷入一種悲觀的情緒當中,而看不到民營經濟自身的問題所在。

分析問題最好不要代入太多的個人色彩,不要被各種悲觀情緒渲染,否則無法得出客觀的結論。我們研究經濟,目的就是理解經濟,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不是要去做道德評價。

  所謂危機,機會是包含在危險之內的。

  現在出了問題,就是大浪淘沙的時候,誰能脫穎而出,誰就能夠在下一個繁榮周期變得更強大。

  以上分析,其實就是一種清晰的選股思路。

  一個好企業,不管外部環境怎麼樣,他都是專註於自己的主業,不三心二意,也不盲目擴張。

  人也一樣,長期專註於自己的主業,不三心二意,不投機取巧的人,最後通常都會比別人更牛。

——————————————————————

用思考理解經濟,用經濟理解世界。

請關注公眾號《茶話股經》

這是一個前私募操盤手,現在的獨立投資人撰寫的,客觀,理性,深刻的經濟類公眾號。

感謝你的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