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

  中國私營部門的投資不足和流動性緊缺時,政府的投資能補上,這一點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3月24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上表示,不希望財政政策太寬鬆,目前各國政府要重視債務和投資不足的問題。實際上,中國經濟還是相當平衡的,私營部門的投資不足和流動性緊缺時,政府的投資能補上,這一點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

  財政政策支持可持續增長

  “財政政策的目的,是提供就業和公共服務,還有財富的再分配。有些和災害有關,比如出現巨災、失業等,需要實施再培訓、再就業政策,這是社會保障機制。當然,爲了可持續增長,我們不希望有太寬鬆的措施。”斯賓塞說。

  金融危機後的時代都認爲世界在去槓桿化,但斯賓塞做了很多研究,他認爲,實際上槓桿是增加了,不是隻有政府在繼續舉債,很長一段時期利率都非常低。“我們可以繼續不斷實施量寬,不斷做大槓桿,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風險需要解決,包括債務和投資不足。一些國家在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的環境下,債務的陰影使得這些國家更加脆弱。現在經濟增長乏力,應更加擔憂債務問題。”

  斯賓塞舉了美國的例子。美國政府在養老金和健康方面的義務責任非常大,與現有的債務佔GDP比重相比,是非常龐大的支出。“我住在意大利,意大利也有人口老齡化問題,養老金體系現在是現付即收系統。美國也是這種情況,但還有後期勞動人口的支撐。”

  斯賓塞表示,如果早點去部署,早點再平衡,肯定更好,但一般都會等到危急的時候再去做,那時候就沒有太多的選擇方案,可能就要降低福利水平,人們會失望。如果等得太久的話就會延誤時機。債務很高,事權支出的義務強,很多領域都需要加大支出。還面臨投資不足的問題,但在中國還不是問題。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希望投資更加有效,避免低迴報的投資,沒人會說中國的投資不足,因爲有不同的財政政策舉措,投資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公共部門的投資首先是能使人民受益,它是成功的增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私營部門的投資是互相補充的。這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好處使私營部門的投資讓更多的人受益。”斯賓塞稱,公共部門的投資在其他國家沒有使人們真正理解其好處,中國試圖取得平衡政策。

  斯賓塞說,我們要考慮的是審慎的財政政策要取得平衡,要決定到底財政政策有多積極、多主動,要考慮到對增長的影響。政府的公共投資是有道理的,但是,政府的公共投資還取決於增長策略是否正確。

  政策如何實現收入再分配目標

  在論壇的討論環節,稅收政策被多次提及。“如果菲利普斯曲線徹底消失,會改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規則。美國現在是順週期的財政政策,大家會覺得,這種時候還來刺激經濟是不妥的。”斯賓塞表示。

  在斯賓塞看來,對企業來講,稅改確實是有些好處,有一些放松管制的措施,企業也樂見其成。但如果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評判,可以把稅改制度用好,但時機不對。自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有比較低的失業率,非常緩慢的經濟復甦,很長的復甦週期,所以稅改可能不是合適的時點。可以看到刺激政策的效果減弱了,但可預見的是,美國經濟增長放緩。

  經濟增長的放緩是各種不同來源的不確定性累積的結果。斯賓塞表示,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的溢出效應以及全球經濟情況,不太可能預判到美國大選之前的情況,波動幅度可能是很大的。政府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化,可能有些政策,包括稅收、健康、衛生政策會有一些調整,但目前沒辦法預判。因此,稅收政策的改變是沒辦法起到直接效果的。整個美國社會還是沒辦法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受益於稅改這一政策,因爲不平衡。當然,我們已把收入再分配目標的政策雪球滾起來了,效果還有待觀察。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