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球之龍脈~崑崙山之謎

清趙廷棟《地理五訣》卷一:“一曰龍,龍要真;二曰穴,穴要的;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

一曰龍,就是龍脈。

崑崙:大地之龍脈

我們中華民族所滋養生息的神州大地,是一塊風水寶地,在這塊寶地上,五千年來風風雨雨朝代更替,孕育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說中哪個家族要尋找到哪一條龍脈,得到了龍脈上的龍穴,就能君臨天下。那這龍脈到底是什麼呢?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雲:“龍者何?山之脈也。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並不是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稱爲龍脈,龍脈所在的山必須有始有終,有根有源,內部有生氣貫通,這樣的山脈外形上表現的連綿起伏,生機勃勃。當然能辨別出龍脈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通過長期的修爲,所以有“識山易,識脈難”的說法。

中國的成語“來龍去脈”就來源於風水學。即便不懂風水的中國人也多少聽說過這個詞語。

風水界公認的是,中華大地上所有的龍脈都發源於崑崙山。

崑崙山被稱爲“萬山之宗”、“龍脈之祖”,《山海經》之《西山經》稱之爲“是實惟帝之下都”,他脈出八方,有八大幹龍伸向各處,其中三大龍脈在當今中國,分別被叫做:

1、北幹龍:走黃河以北廣大地區;

2、中幹龍:走黃河以南,長江以北;

3、南幹龍: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這三大幹龍總體上都發自西北,走向東南。形成了中國地勢上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

風水輪流轉: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

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鹹陽;漢朝的龍脈在沛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

全球龍脈來龍去脈詳圖

全球龍脈均發源於崑崙之西,龍脈之祖爲帕米爾高原,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

北龍兩條:一爲蔥嶺、薩彥嶺,去蒙古。一爲天山、陰山、燕山、興安嶺。兩龍在中國東北(現俄羅斯境內)交會,主龍去勘察加、過海去美洲,爲洛基山脈、安第斯山脈,渡海而連南極山脈。支龍回頭南下,形成朝龍(案山,即東洋島鏈。詳見下。)

東龍爲崑崙山脈,中龍經祁連、秦嶺後分爲兩支:北支爲太行山,南支爲桐柏山、大別山。

南龍爲喜瑪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蘭、一支去澳洲。

西龍兩條:一條去烏拉爾山脈,形成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一條去高加索山脈,去西歐分爲兩支:一支北上挪威芬蘭,一支南下非洲。

崑崙又爲中龍,居天下之中,入於中國。

天下之中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中國爲天下之中,大唐中土,絕非虛言!

有龍脈爲證:

從全球龍脈看:崑崙龍左右龍和朝山十分明顯:左青龍爲北龍(爲中國北部蒙元舊邊疆)。

右白虎爲南龍(爲中國西部、西南邊疆)。

案山爲東洋島鏈:阿留申、勘察加、千島、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馬來亞島鏈。(乃中國舊藩屬邦)。

崑崙龍脈特別眷顧中國,更神奇的是:

單從中國的龍脈看:崑崙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

左青龍爲阿爾金山脈,去陰山交會北龍,東下三韓陷幽冥。

右白虎爲唐古拉山脈,去江南之南嶺。

案臺爲舟山、琉球、臺灣諸島。

這是中國古代堪輿家所認爲的“大南龍”、“大北龍”喲。當時他們眼裏的天下只有這麼大,不知道還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龍脈。

單從中國中原地區的龍脈看:崑崙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

崑崙主脈經祁連、秦嶺後分爲兩支,北支太行山爲青龍,

南支桐柏山大別山爲白虎。

泰山爲案臺。

1000多年前唐代風水師楊筠鬆在著書《憾龍經》雲:"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爲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這裏面所說的“須彌山”指的就是崑崙山。地球上所有龍脈均發源於崑崙山,也就是說天下所有的山脈均發源於崑崙山,具體來說是發源於崑崙山西端的帕米爾高原。所以帕米爾高原便成了世界諸山之祖。

楊公筠《撼龍經》,讓人們明確地認識到,在中國古代,就早已發現崑崙山是世界所有山脈的祖山。

這是一位外國朋友(Henrietta Mertz《PALE INK》(美國))寫的書--《幾近褪色的記錄》一書復原的山海經圖局部。

他說:

“漢武帝派張騫探訪西域,張騫的部下一直走到大秦國即羅馬帝國的國境小亞細亞半島,從而開通了絲綢之路,當時中國人相信天圓地方,支持他一直走下去都還會有陸地的地理觀念,依據的應該就是《山海圖》。西次三經的路線,基本上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

正因爲漢武帝他們見到的《山海圖》是一張世界性的地圖,且由於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人是由神創造的,也相信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所以,他們並不象有了科學思想的我們後來人那樣受到科學的思維禁錮,而是幾乎毫無困難地一眼就認出,大陸地殼就是動物的“五臟”。於是,他們只將《山海圖》中的大陸地殼稱做“五藏”,… “五藏山經”的“藏”,並不是寶藏的意思,而是“臟腑”的“髒”的通假字。我們的古人——《山海經》的作者們,早就知道地球的大陸地殼是五臟的化石了,但我們卻依舊花了幾百年的時間。”

……至此,《山海經》的神祕面紗,基本上已經褪去,原來,它一點也不詭異,更沒有什麼荒誕,它只是對一幅二百五十萬年前的“地球資源配置地圖”的忠實臨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