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出自於春秋時期楚莊王。《左傳》記載:魯宣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06年,征討陸渾之戎的楚國國君楚莊王順著洛水就到了東周王城洛邑。到了天子王都後,楚莊王不但沒有戰戰兢兢,反而有點興緻勃勃地帶著窺伺之心虎視眈眈。周王室衰微,面對楚國大軍,當時的天子周定王反倒是戰戰兢兢的。周王派大夫王孫滿出城慰勞楚莊王,藉機探一探楚莊王的來意。楚莊王見了王孫滿,饒有興趣地問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一種器物,就是「鼎」。

楚莊王問的不是一般的鼎,是象徵社稷的「九鼎」。九鼎是從前夏朝有德的時候,九州的長官州牧都進貢了銅,夏朝的統治者用這些銅鑄造了九鼎。把各州的山川物產等都畫成圖,把這些圖也鑄在九鼎上。這樣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記錄,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這樣看來,九鼎象徵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從夏到商,又從商到周,無德者失社稷失九鼎,有德者重立社稷再得九鼎。楚莊王問鼎,涉及的是關於權力和天命的大事,而不僅僅只是「鼎」這種器物。

楚莊王問鼎表面上問的只是輕重、尺寸等無關輕重的問題,但既然九鼎是社稷的象徵,楚莊王問鼎就代表了一種窺伺之心。楚莊王問豐收其意義在後世流傳深遠。被後世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以至於後人談論到他時,必然要提到「問鼎」的這件事。說楚莊王問鼎中原,野心勃勃。並且在楚莊王問鼎之後,後世凡是欲圖奪取天下的行為,都將之稱為問鼎。


問鼎中原中的「問」是「詢問」的意思,鼎是指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地方,特指疆土領域。問鼎中原是指企圖奪取天下,奪權政權的意思。問鼎中原在現在的漢語意思為比喻有私心,想要佔為己有。問鼎中原是一個典故,出自《左傳》里的一個故事。

話說夏禹在治水時得到了民眾的厚愛,各個諸侯都擁戴他,夏禹把進貢的銅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徵,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個朝代,歷代來都是把九鼎作為世代相傳的國寶,它象徵天子的尊嚴,王位的神聖不可侵犯,從來都是像神明一樣來進貢的,不容許任何人過問。

楚成王即位之後,楚國的實力不斷的強大,楚成王對內進行改革政治,多外進行討伐叛亂者,不斷向中原地區用兵,與晉國爭奪中原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06年,楚成王借口以討伐蠻族為理由率領軍隊來到了周國的境內,並在周國的境內開始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日益衰落的周國看到楚國的軍隊來到周國的境內當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於辯論的王孫滿去會見了楚成王。楚成王一見到王孫滿就劈頭蓋臉地對王孫滿進行詢問,他還特意詢問了周鼎的重量大小。

王孫滿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權力的象徵,楚莊王詢問九鼎是在窺視中原,想與周定王平分中原,便對楚成王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楚成王在聽了公孫滿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離開了。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鑄九鼎象徵九州。九鼎是夏商周時期象徵國家政權的鎮國之寶。

問鼎中原出自《左傳》:春秋時期,楚莊王北伐,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重量,有奪取天下之意。

從此問鼎中原就成了爭奪天下的代名詞。


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開端。出自《左傳》,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九鼎是大禹治水時,用九州進貢的鐵鑄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徵,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把它作為世代相傳的國寶,它標誌著天子的尊嚴,象徵著王位的神聖。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洛陽是東周的都城.楚莊王親自領兵打敗在陸渾一帶的戎族以後,又到周定王的邊境閱兵,顯示楚國勢力的強大,想以此威脅周天子,與他分治天下,嚇得周定王立即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他.庄王一見王孫滿就問:「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從夏傳到商,又從商傳到周,成為世界上的寶貝,現在放在洛陽.這鼎有多大?有多重?」 這一劈頭蓋腦的問話,把王孫滿嚇呆了。「問鼎中原」一詞由此而來。


【鼎的典故】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梁鼎、雍鼎.

出自《

左傳

》,

魯宣公

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

楚莊王

)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

河南省洛陽市

),觀兵於周疆。定王使

王孫滿

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

金九

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

商紂

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

周天子

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

周朝

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

,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

河南嵩縣

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

周定王

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

成湯

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

紂王

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庄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問,我想到的是文王被關起來,在牢里參悟到的知識八卦圖和易經。鼎,我看到神鳥—鳳托起的太極圖。中,是人的骨頭上的重心,在尾椎骨上。原,最早的時候,女媧補天,佛祖指骨舍利的中間都是圓。問鼎中原是說古代聖賢告訴每個人中心很重要,這是人的基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