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楚國已經不是成王、庄王時期那個牛氣哄哄的楚國了。況且三晉剛剛分開,整體意識還在,誰惹了他們其中的一個,三家就合力過來扁你,非把你扁的死去活來不可。還有從三晉分出來的一個魏國,就要楚國傾盡全力的去對付。


公元前223年,秦國名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滅楚國。楚國,作為戰國時期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作為人傑地靈、自成體系的國家,為何會被秦國滅亡?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是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周成王時,念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里,這便是楚國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勢微,各諸侯國通過兼并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局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先後兼并了隨、陳、蔡等數十個小國,國土面積達「地方五千里」,成為戰國時期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歷史上的楚人具有極強的叛逆意識。熊繹之後僅五代,當時的楚熊渠便宣稱:「我在蠻夷地區,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謚號一樣。」於是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全部封王。直到周厲王時,由於厲王暴躁狂虐,熊渠擔心他來攻打楚國,這才去掉王號。公元前704年,楚熊通自稱為武王,楚國成為周朝第一個僭越稱王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春秋戰國之禮崩樂壞,始於熊通稱王。另外,我們從楚莊王的「問鼎中原」以及後來的「楚雖三戶能亡秦!」和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名句之中,也可以看出楚人的叛逆意識。楚人的這種叛逆意識,使楚國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楚國蓬勃發展了數百年,直到歷史的列車開進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即三家分晉後),楚國先後經歷了楚聲王、悼王、肅王、宣王、威王、懷王、頃襄王、考烈王、幽王、哀王和王負芻,總共11代君王。楚悼王后期,任用吳起實行變法,讓楚國再度強大起來。然而好景不長,楚悼王剛死,楚國貴族大臣就馬上亂箭射殺了吳起。楚國之後的國君,未能像秦國國君那樣採取分別對待商鞅與商鞅變法的做法,吳起變法在楚國沒有得到延續,徹底失敗了,楚國也錯失了一次崛起的機會。在楚國錯失崛起機會之後的數十年間,秦國開始商鞅變法,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也迅速崛起,而楚國卻開始走下坡路。更為可嘆的是,楚人原先的叛逆意識、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也開始轉變成在外交上的左右搖擺、背信棄義。戰國亂世,外交上的反覆無常、背信棄義是常有的事。無論是秦國還是齊國,或其他別的國家,在他們崛起的過程中,也會做一些背信棄義的事。比如商鞅就曾用欺詐的手段打敗了魏國的公子昂;齊威王在馬陵之戰前,聽取孫臏的建議,讓韓國、魏國兩虎相爭等等。問題的關鍵是,楚國在外交上的左右搖擺、背信棄義就像牆頭草隨風倒,哪邊強就倒向哪邊,根本沒有一個既定的國策戰略作為支撐。這一點與秦國有很大的不同,秦國無論如何背信棄義,始終有個明確的國策戰略——東出,進而兼并六國。我們看秦國的歷史,從商鞅欺詐公子昂,到張儀欺詐楚懷王,再到范雎、李斯收買郭開陷害廉頗、李牧等,無一不是圍繞著這一國策戰略進行的。然而楚國的情況卻大不一樣。歷史上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實際上,這個成語用在楚國本身,也是十分貼切的。戰國中後期,這樣的事情在楚國發生了許多次,我們試舉幾例:1、公元前313年,秦國想討伐齊國,但當時楚國正和齊國合縱親善,秦惠文王擔心這種情況,派張儀到楚國,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斷絕與齊國的聯盟,秦國願意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等到楚國真的與齊國斷絕聯盟關係後,秦國張儀卻出爾反爾,說當初只答應獻給楚國六里地。楚懷王因此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楚國三戰全敗,只好割地求和。2、公元前311年,秦國派出使者,準備把漢中的一半地盤分給楚以求和解,楚懷王卻說:「願意得到張儀,不想得到土地。」楚懷王恨張儀我們可以理解,但楚懷王如此意氣用事,就不是一個君王應該做的了。退一步說,既然那麼恨張儀,那就殺吧。張儀畢竟是秦國的重要謀臣,是秦惠文王的左膀右臂,殺了張儀,對秦國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然而,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是令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鏡。張儀到了楚國,楚懷王馬上把張儀打入死牢。但張儀之前早已經買通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靳尚通過楚懷王的夫人鄭袖給楚懷王狠吹耳邊風,結果楚懷王竟然聽信了,不僅把張儀放了,還把張儀當作座上賓,禮遇有加,甚至還資助張儀前去遊說其他諸侯。3、公元前309年,齊湣王想做天下霸主、合縱首領,於是給楚懷王寫了一封信,明確表示不希望看到楚國與秦國的聯合。當時,楚懷王正想與秦國聯合,但當他見到齊王的書信後,又猶豫不決,只好交給群臣們議論。君臣討論的結果是,不與秦聯合,而聯合齊國並與韓國友好。然而,秦昭襄王即位(前306)後,用厚禮和美女賄賂楚國,楚國便又背叛齊國聯合秦國。楚國的背信棄義,終於給自己招來了災禍。公元前303年,齊國、韓國、魏國因為楚國違背了合縱而與秦國聯合,聯合討伐楚國。楚國讓太子到秦國當人質請求救助。秦國就派客卿通率軍救助楚國,三國才率軍離去了。不料,僅僅在第二年,即公元前302年,楚太子便與秦國一位大夫發生私鬥殺人,逃回楚國。於是,秦國聯合齊國、韓國、魏國共同攻打楚國,殺死楚國大將唐昧,攻下了楚國重丘離去。公元前300年,秦又攻打楚國,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兩萬楚兵,殺死楚國將軍景缺。楚懷王驚恐,只好又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求得和解——這太子做得,也真夠嗆。但由於楚國的反覆無常,此時的齊國也不願意再幫助楚國了。公元前299年,秦國又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市。亂嗎?亂!亂就對了。正因為楚國外交的左右搖擺、反覆無常,所以才亂。而在混亂外交的背後,是楚國沒有既定的國策戰略。4、公元前296年,被秦國扣押三年之久的楚懷王在秦國去世,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秦楚斷交了。但僅僅過去三年,即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便寫給楚頃襄王一封國書,說:「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將率領諸侯軍攻打楚國,決一雌雄。希望您重整軍隊,以便痛快地打一場。」秦昭襄王這封國書明顯是威脅,楚頃襄王因此擔心受怕,又與秦國講和,還到秦國迎接新婦,以表示親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這件事進行評價時說:「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讎!烏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 」(秦國真是太不講道理了,害死楚懷王又逼迫其子楚襄王;楚國也太不爭氣了,忍下殺父之仇而與敵人通婚!嗚呼!楚國君王如果能堅持正確的治國之道,對臣下任用得人,秦國雖然強大,又怎能肆意欺凌它呢!)荀子曾與人講治國之道,說:「夫道,善用之則百里之地可以獨立,不善用之則楚六千里而為讎人役。」大概意思是,治國之道,善於掌握則僅有百里方圓的地方也可以獨立於天下,不善於掌握哪怕像楚國有六千里國土也只能被仇人所驅使。秦國滅掉楚國,是治國之道的勝利。或換句話說,楚國滅亡,是亡在沒有堅定的治國戰略國策。這不正是國無定策,何以立國?

發表下愚見:春秋末期,晉國依舊是世界老大,楚國自庄王后,國力也是日漸衰弱 ,多年的晉楚爭霸以及吳國的不斷騷擾,慢慢拖垮了這個南方霸主,並且楚國也是矛盾重重,自顧不暇。三家分晉不過是晉國內部六卿體制矛盾的激化,晉國國力並未大損,並且戰國初期,三家抱團合作視為一體,共同對外,楚國並沒有機會,加上國內尚不安定,就更加沒興趣動刀兵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