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薇.史蒂文斯─《失蹤之後》

 

  「本來,我只打算花五分鐘向他推銷房子;結果被綁架,我被迫與他同住『整整一年』……」

  

 

  書名:《失蹤之後》

  原文名稱:《Still Missing

  作者:雪薇.史蒂文斯

     (Chevy Stevens

  譯者:宋瑛堂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02/21

 

封面文字

  安妮是三十二歲的房屋仲介,在她被綁架的那天,她立下三個目標:賣掉客戶的房子;忘掉和母親吵架的事;準時赴約,與耐心十足的男友共享晚餐。開屋展售的場面冷清,她正要收拾房子離開,卻見到一位看房子的客戶姍姍來遲,把廂型車停靠在路邊。安妮心想,今天的好運終於來了。結果她大錯特錯。

  她被這個人擄走、綁架,並被迫與他同住在深山小屋裡長達一年。事後,安妮接受心理醫生治療,藉此漸次揭露他駭人聽聞的遭遇穿插其中的是她重獲自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

 

 


 

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地方,景物如舊,只可惜回來的並不是我……

 

  《失蹤之後》是雪薇.史蒂文斯的第一本小說,她在構思這本小說時本身就是一個房屋仲介,可想而知,女主的日常可能也是她的日常,但這麼恐怖的經歷被鉅細靡遺的建構出來後,她也辭去了房屋仲介這個工作,我不知道她是為了什麼放棄原來的工作,但也忍不住猜想她是不是也被自己的想法嚇住。

  第一次拿到書的時候,我都會先看看目錄及各章節怎麼編排的,這本書倒是給足了神祕感,它的章節以「第幾次心理諮商」做分割,以女主每一次心理治療時的論述作為全文的內容,但心理醫生的言論卻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所以只是在寫女主每一次喋喋不休的論述,內容混雜著女主現在與過去的日常、被綁架時的恐怖經歷,至看似被拯救、回歸正常生活,卻再也無法正常度日,一步步的帶著讀者深入其境的感受她的恐懼、不安與痛苦。

  這寫法是相當別緻,也確實非常有帶入感,但說老實話,一開始看著她毫不客氣、自以為是的口吻,真的很令人煩躁,我甚至很多次都有些憤怒而不想繼續往下看,不過忍下一時、經過幾次會談,她的恐怖遭遇被一一展現出來後,除了我慢慢習慣,這樣的口吻卻讓我覺得,更像是她唯一能表現出來的真誠,不安、恐懼、急躁、煩躁、如坐針氈……所有不適的情緒都在她腦袋中輾轉,一刻不停,多少次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態度很糟、知道自己變成了一個滿腹牢騷的討厭鬼,可是連她自己都無法控制,痛苦的遭遇看著都令人難受,何況要用口語述說,還要她多冷靜平淡?

  是呢,她的口吻與想法一直都是反反覆覆的,就連我本是坐著看書,都忍不住起來踱步,看慣了現代許多重口味的影集、書籍,這本書其實算是口味平淡,說是驚悚小說但真的稱不上恐怖,也許有我們期待的反殺,卻沒有一絲痛快,或許是太過現實了一點,被恐懼吞噬的人一直沒有多大的反抗,惡人也終沒有得到什麼報應,死亡什麼的也就一兩行帶過,法律制裁對現代人來說更是太過溫柔,我們是被養大了胃口,自然看著非常急躁,但享受著這樣的氣氛,我又開始覺得自己太過天真,世界上哪有什麼東西都能如願的……至少本來就不是這樣……

  無奈與無助,是我看書時最常擁有的感覺,所有的人都很無力,就連綁架女主的壞人都是如此,女主的母親因為親情破碎而借酒澆愁,為了得到不存在的認同與金錢困難,不惜犧牲親情;女主因為無法自救而只能屈服,為人魚肉,只能眼睜睜看著所有在乎的事物都由指間流落,冷卻死去;女主曾經的愛人因為太過溫柔,連保護的話都說不出口;繼父因為懦弱為人利用,打著愛著女主母親的名義,卻膽小的什麼也做不好;甚至連綁架犯,都是因為無法得到母親扭曲的愛,而創造出自己的天地,妄想躲避現實……

  《Still Missing》,我真的覺得這一切都太符合英文的名稱,失蹤的人是回來了,但這些牽扯在內的人卻破碎流離,在這件事前、在這件事後,「我們都不再是過去的我們」,綁架,不是真的綁走了誰,而是扼殺了所有人、扼殺了一切平靜,也述說著,這裡的人本就沒有一絲完整,表面上平靜,只是在這一個事件中徹底炸裂,露出更脆弱不堪的內部。

  劇中人物各個個性明朗清晰,刻劃寫實又自我為中心,我覺得這很棒,每個人都有故事、有背景、有想法、有應對,不管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不會突兀或莫名其妙,看慣了太多刻意推動劇情的劇本或角色,這本書算是清新說俗,我覺得很適合喜歡琢磨角色故事的人閱讀,將每個角色分開細看也會非常有味道。

 

  緩慢而壓迫的走道故事最後,不復從前的性格、無法挽回的關係,這一切都像極了真實人生,我們會失去的東西很多,過去的單純、自由的生活、愛人與親情、沖淡的友誼,時間在走,什麼東西都像流沙至於掌間,可反過來看,也有些東西是失去後才會得到的,不能強求、也握不住,只有一時,你想讓它在你掌心中轉換成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