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馬晉一

  【一】

  五百年前,孫悟空因大鬧天宮之故,遭如來佛祖鎮壓五行山下。

  即解厄之時,恰逢佛祖推進取經工程,唐僧行至山下,揭開了封印。但悟空頗爲頑劣,不太聽唐僧使喚,一言不合,差些撇下唐僧回花果山過逍遙日子。

  觀音和唐僧一個合計,花言巧語誆騙着孫悟空套上了緊箍。悟空起初不知何物,只覺金閃閃很是拉風,套上之後一度頗爲得意,叉着腰猶如土豪狀。及待唐僧張口,卻欲哭無淚了,腦門一陣劇痛。悟空躺在地上打滾,恨不得再鑽回五行山下。

  此番之後,悟空在唐僧面前,便不太敢造次了。

  緊箍猶如一把懸着的利劍,悟空夜深人靜之際,每每睜開眼睛,一陣心驚膽寒。

  【二】

  孫悟空一度迫切地想要摘除頭上緊箍。

  一向心高氣傲的他,幾乎跪着,低聲下氣地央求唐僧念一念“鬆箍咒”。唐僧假裝關切地問詢,悟空,當真很疼嗎。悟空頭如搗蒜,卻等來了一句,爲師也想幫你,可惜實力不允許啊,這得問菩薩。

  敢情這皮球,踢給了觀音菩薩。

  但觀音的套路,幾乎是如法炮製。菩薩拍了拍來者的肩膀,悟空啦,想當年如來佛祖給了我三個箍兒,分別喚作金、緊、禁,功能大致相同,主要就是對付你們這樣頑劣的妖精。只可惜如來當時均給了緊箍的口訣,鬆箍的方法卻未傳授,要不,這事還得問佛祖。

  悟空心中一陣暗罵,如來老兒要是肯動慈悲心腸,還犯得着這裏求你。

  【三】

  緊箍真的難解嗎?

  《封神演義》裏,就有一個現成的案例。

  萬仙陣闡、截兩教大決戰之時,截教弟子馬遂正面PK黃龍真人。

  且看,“馬遂躍步,仗劍來取。黃龍真人手中劍急忙來迎。只一合,馬遂祭起金箍,把黃龍真人的頭箍住了。真人頭疼不可忍,衆仙急救真人,大家回蘆篷上來。真人急忙除金箍,除又除不掉,只箍得三昧真火從眼中冒出”。

  真人頭上金箍,作用大抵同孫悟空緊箍相當。寶貝也確實有些能耐,法力如黃龍真人,亦束手無策。但這金箍,並未在黃龍真人耽擱太久。他師父元始天尊出手了。只見天尊輕輕將手一指,金箍隨即脫落。在列諸仙,發出陣陣喝彩聲。

  《西遊記》裏觀音菩薩的前身份,便是《封神演義》裏的慈航道人,輩分和黃龍真人相當,同列玉虛宮十二金仙。看來悟空頭上這箍,她還真解不了。

  【四】

  元始天尊解得,太上老君料必也能解得。

  《西遊記》裏,孫悟空同老君曾有多場對手戲。而悟空的態度,多表現得目無尊長,不太將這位糟老頭放在眼裏。大鬧天宮之時,盜食了庫存的金丹不說,還曾一腳怒射,踹翻了老君家的八卦爐。及至取經時,途徑烏雞國,爲搭救國王性命,悟空跑了一趟兜率宮(老君住所)。老君擔心猴王鬧事,連忙笑臉相迎,並息事寧人地送了金丹,送悟空出府。

  既然悟空同老君多有照面,緣何不央求解一解緊箍呢?

  原因大抵有三。

  其一,老君在悟空面前,一向熱衷老虎扮豬,悟空也沒太把這個糟老頭放在眼裏,或不太知曉老君真實實力。

  其二,悟空即便知曉老君手段,也識得大體。佛、道兩派微妙關係,他怎會不懂。自己目前皈依如來門下。佛派的家事,老君大概也不太方便插手罷。悟空即便開口,老君也會找個理由推脫。心高氣傲的孫悟空,自然不會丟這份人。

  其三,取經一路,在同唐僧進行鬥智鬥勇的磨合過程中,孫悟空心智已然成熟不少。某種程度上,他已經意識到頭上緊箍並非完全無利,有緊箍在,說明佛派儲備幹部身份就在,這便有再次躋身“神仙體制”的機會。譬如“真假美猴王”章節,孫悟空高囔着要如來摘除緊箍,其真實用意,無非是想着撈取更多的利益籌碼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