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國「詐騙」哪家強,清廉段總坑日抗日!

最清廉的段總理,可是面厚心黑,坑起日本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民國前期所有軍閥當中唯一跟「清廉」倆字兒沾邊的,恐怕只剩皖系軍閥段祺瑞了。段祺瑞做國務總理時,不貪污,不受賄,不收禮,也不經商,別的軍閥狡兔三窟豪宅如雲,而段某一生中沒有置下一套房產,下野之後連個窩都沒有,歸隱天津得租房,歸隱上海還得租房。

(趙本山在《建黨偉業》中飾演段祺瑞)

民國六年至民國七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公開和祕密借款的總稱。

民國六年(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這些借款由日本興業銀行等承借,段祺瑞利用這些錢,進一步加強了皖系軍閥的實力,政府財政壓力得到緩解,「官員無欠薪,軍警無欠餉」。

至於怎麼還錢,這倒是還真有文記載,屬實否就不考證了。

因為錢是以交通部的名義借的,交通次長葉恭綽就問段祺瑞這錢以後怎麼還。段祺瑞說: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完了。雖然段祺瑞把很多特權抵給了日本,借款基本以鐵路、電報、森林等作為抵押品,都屬於固定資產,極難套現。如果換了政府不認賬就更危險了。

這下段總理算盤打的真是妙,都說借錢的纔是爺。

日本人還指望北洋還款付息,整天美滋滋。到了1927年,北伐成功,北洋政府倒臺了,國民政府宣佈「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而停付本息,到了1929年經濟危機來臨時,日本「一朝回到解放前」,日本要不回債,全國震驚,日外交部討債辦業務員佐分利貞男因此自殺謝罪。日本政府被迫發行債券來挽救日本興業銀行。

這下段總事了拂身去。當時,5億日元相當於2.5億美元,甲午戰爭時中國賠償的白銀相當於3.4億日元,從1894年到1918年,國際匯率基本不變(金、銀、金銀本位制),從打仗賺錢到借款賠錢,賠款<放貸,虧了,真是哭瞎。日本咬碎了牙只得往肚裡吞!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向外國人借款,尤其是向惡鄰日本人借款,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有貓膩,在賣國。其實,不是每次向洋人借款都是賣國,段祺瑞向日本人這次借款就比較划算,至少從結果上看,沒喫什麼虧。

日本對中國的政策,常常是打了一巴掌後,再給顆糖喫。比如,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之後,又打算安撫一下中國,借點錢給中國用,這就是著名的「西原借款」。

這筆借款數量大,比袁世凱時期的「善後大借款」多不少,但兩筆借款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常常被人忽略——抵押物。袁世凱借日本人的錢,抵押的是鹽稅,這可是中國的經濟命脈。段祺瑞向日本人借錢,抵押的是電線、森林、礦山、鐵路之類,有名無實。中國的外交官認為,這些抵押物「等於空頭支票,一無用處,至今分文未還」,結果「變成了一筆大爛賬」。日本政府把錢借出去了,收不回來,怎麼辦?只好發行債券還銀行,被自己的媒體罵得狗血淋頭。

大家也許感到奇怪,日本人不是傻子,既然抵押物不靠譜,為什麼還要借錢給段祺瑞?

日本人是「放長線、釣大魚」,想把借款注入中國的國家銀行,控制中國金融。只是中國政局動蕩,皖系帝國被直系推翻,新官不理舊賬,何況吳佩孚一向討厭日本人,還「誓掃倭奴」,日本人借出去的錢容易打水漂。打個比方,你借一大筆錢給一個窮人,可他還不了,只能把乞討用的碗抵押給你,你拿去沒用,殺了他也沒用。

實際上,何止是段祺瑞向外國借款,從袁世凱時期開始,歷屆北洋政府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借洋款過日子,財政總長很難當,這也是政府換屆過於頻繁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那句話,自強纔是硬道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段祺瑞向日本借款也是建立在出賣國家利益和主權的基礎上,日本不會做賠本的買賣,日本通過向段祺瑞借款,在華所攫取的各項利益遠大於《二十一條》,銘蘇先生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

段祺瑞向日本借款又稱西原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政府通過中間人西原龜三向日本8次總共借了1.45億日元,段祺瑞政府將90%以上的借款都用於政府的軍政開支和償還內外債本利,以此維持皖系勢力的統治。

那日本為何以西原龜三這名日本人而不是通過日本政府向段祺瑞借款呢?

由於歐洲發生戰爭,日本增加了商品輸出, 從而有了過剩的資本, 為向中國輸出資本提供了條件。於是日本便採取了所謂「菊分根」政策, 即像菊花分根移植一樣, 將資本輸入中國, 大量借款給段祺瑞政府, 以掠奪中國種種特權, 企圖變中國為其獨佔的殖民地。

但是,日本的目的是想獨佔中國,如果以日本政府的名義向中國借款,那麼可能會引起其他大國的戒備,於是日本為了避人耳目,就借興業、朝鮮、臺灣三家銀行名義在政府的支持下組成特殊銀行團, 專事對華投資。但是日本三家銀行所組成的特殊銀行團, 只是名義上的承借銀行, 實際上所借款項均由日本政府從國庫預備金中支出。

段祺瑞政府為了經手借款也成立了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所借款項不以日本政府名義出面, 而是由以寺內正毅私人代表身份的西原龜三出面聯絡。對華借款由特殊銀行團承借並由西原龜三出面, 這是日本政府煞費苦心的特殊安排, 以避免其他帝國主義的注意和干涉, 實現其單獨對華借款。

那麼段祺瑞政府能夠藉此鉅款,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在西原借款中, 段祺瑞政府將東北的吉會鐵路、滿蒙四路和吉林、黑龍江兩省的金礦及森林等以及全國的有線電信的財產和收入, 全部抵押給日本, 使日本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權益並控制了中國的電信事業。日本又在參戰借款的名義下,派出軍事顧問為段祺瑞訓練軍隊, 取得了段祺瑞編練的所謂「參戰軍」的指揮權。

段祺瑞政府通過這些借款壯大了皖系軍閥的實力,雖然這些借款沒有歸還日本,但是日本通過這些借款所獲取的各項權益遠遠超過這些借款。所以,日本為了獨佔中國不惜控制中國的經濟、軍事,以最終的目的就是佔領整個中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