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就要來了

值此佳節,各位直男同胞發節日祝福可千萬要慎重

別一句「三八婦女節快樂」發過去

舔狗沒當成,反而釀成了大型拉黑慘案

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雖然「三八節」也是節

但年年十八歲的小仙女們

面對這個節日卻總是心情複雜

不僅因爲「婦女」二字有把人叫老的嫌疑

「三八」這個詞在口語中的內涵

也真是讓人愛不起來

今天,文字君來給大家說說

「三八」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詞語

爲何會讓廣大女性避之不及

說來「三八」也真是無辜

一開始它僅僅是表示

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個日子

北宋的王得臣在《麈史·諧謔》中有云:

裏面說的是都城裏的相國寺

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會開寺

所以這幾天攤販雲集,熱鬧非凡

也就是說,對於當時的人而言

「三八」不僅沒有什麼不好的意思

說不定還有點小期待

但這一切到後來卻悄悄發生了變化……

當代學者劉福根在《漢語詈詞研究》裏

認爲「三八」之所以會變成罵人的詞語

這個鍋還得北宋詩人魏野來背

「三八」在俗語裏被用來形容「素性生硬、作事乖張」

典故其實出自元代《拊掌錄》裏的一段話:

此事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藝文三》中也有記載

其中「魏三」是魏野的自稱,因爲他在家裏排行第三

而「三八」這個詞則是「熟魏三」「生張八」的簡稱

/魏野/

可能是魏野這首詩調侃調出了境界

如今臺灣俚語中還有從「半生半熟」

引申出來的「半生頭」一詞,意思跟「三八」相近

都是行爲粗俗、蠻不講理,不同的是它專門用來罵男性

俗話說得好,人一倒黴喝涼水都塞牙

而詞一倒黴,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

到了清朝末年,中國被迫開港通商

但「廣廈福寧上」這五大通商口岸

只允許外國人在每月8號、18號、28號

這三個日子裏進城交易,其他時間必須待在城外

而當時很少見到外國人的老百姓

見到外國人進城就說「三八鬼子又來了」

加上外國女子穿着相對比較開放

所以當地的老百姓就把舉止輕浮的女人

跟8號、18號、28號這三個日子裏

看到的外國女子做類比,罵她們爲「三八」

於是,「三八」這個詞的(負面)內涵

就越來越豐富了,還深深地紮根在了方言中

越過海峽、傳到臺灣,成爲臺灣的「省罵」

如果說「三八」是臺灣的省罵

那「八婆」就是與其旗鼓相當的經典「粵罵」

在香港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有的角色會

咬牙切齒地罵出一句:收聲啦,死八婆!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八婆」與「三八」這兩個詞語大意相同

在粵語裏,「八婆」專門用來形容

愛管閒事、四處說人閒話的女性

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長舌婦」

/長舌婦相鬥,必有一傷/

但在古代,「八婆」其實是底層婦女

從事的八種職業的統稱,包括媒婆、接生婆

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

擔擔婆、食奶婆以及姑仔婆(巫婆)

因爲她們經常走街串巷,所以消息靈通,加上口風不嚴

那些家長裏短的隱私消息經常經由她們在坊間傳開

因此人們對這些喜歡在背後說長道短

嚼舌根的「八婆」特別厭惡

這個詞也漸漸地從職業,變成了罵人的話語

到了今天,「八婆」的真正起源早已無從考究

但「八婆」在人們心中的負面形象跟「三八」一樣

可以說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但是!婦女節之所以選了3月8日

這個令人浮想聯翩的日子,真的只是巧合啊!

這事還得從1857年3月8日說起

那天,美國紐約的紡織女工們走上街頭

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

在接下來的很多年中,歐美國家幾乎每年3月8日

都有類似的婦女抗議遊行活動,並逐漸成爲傳統

而20世紀初期發生的一系列的婦女運動

最終也共同促成了「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爲了鼓勵中國女性爭取自身解放

我國在1924年也引入了這個節日,並一直流傳至今

所以,「三八婦女節」和「三八」「八婆」

根本就沒有半毛錢關係啊!

都說「三八」討人厭

其實總結起來,無非就有以下幾種特質

/典型代表一:撒潑無禮、尖酸刻薄/

/典型代表二:小肚雞腸、拜高踩低/

/典型代表三: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典型代表四:兩面三刀、心機深沉/

隨着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如今我們越來越少聽到「三八」「八婆」

這類侮辱女性的詞語,但「三八」與「八婆」所代表的

那些令人討厭的做法,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是不能忍的

好奇之心人人都有

偶爾當個喫瓜羣衆聽聽八卦,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將碎嘴當成日常,到處傳謠造謠、惹是生非

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還不知悔改

那這種「三八」行爲就着實過分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男生朋友們

今天不宜和小姐姐說「三八節快樂」的話

又該用哪些文雅的溝通方式讓她們心花怒放呢?

疑惑的老鐵們不妨看看

本期字媒體×企鵝號星河工作室聯合出品的腦洞視頻

本文轉自:漢語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