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傅蓉 記者 何潔 文/攝)“我們村裏天天都有新變化!”距離現代快報記者上次來到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採訪大約半年時間,近日,記者再次來到了蔣巷村,真正感受到村民們口中的這句話。先前雜亂的菜園子不見了,將變成休閒小公園;村民的住宅外牆重新進行了粉刷,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蔣巷護理院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元旦就能入住……

  常德盛在工作

  邁步在蔣巷村,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黃澄澄的油菜花……沐浴在春光裏的村莊彷彿現代版“桃花源”,讓人覺得溫暖愜意,似乎只有村史館的老照片還在提醒着大家這裏曾經是“爛泥地”。“這些都虧了常書記!”在村裏採訪時,這是最常聽到的話,村民口中的常書記就是指現已75歲的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

  “我們村裏天天有新變化”

  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常德盛辦公室時,他正在伏案疾書。“把一些想法及時寫下來。”常德盛說道。記者留意到,厚厚的筆記本已經寫了大半。

  常德盛告訴記者,上面多是一些近期需要完成的事,就在4月初,村兩委班子召開會議,兩個半小時內梳理出了31件事,每一項都十分具體和有針對性。比如《蔣巷村志》正在編撰中,今年要完成;旅遊上吸引遊客來遊玩同時,探討如何將蔣巷村的農副產品也帶回去;農業上拓寬大米銷售渠道。這也難怪村民們常說“我們村裏天天都有新變化”。

  “近期將組織村裏70歲老人來一次‘家門口的旅遊’。”常德盛着重介紹,這在蔣巷村還是第一次。“很多老人由於出行不便,可能對蔣巷村都不瞭解,我們將帶領他們全村參觀遊覽。”

  對此,常德盛是這樣考慮的:曾經的蔣巷村是一個泥牆草房、窮土惡水的閉塞窮村,如今發展成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百姓富裕的明星村。現在蔣巷村的老人,不僅有免費公寓住,每月還有錢發,能有兩三萬一年。這些都是蔣巷村全體村民幾十年來奮鬥出來的成果,老人們最是深有感受。帶領老人們參觀遊覽,是讓老人們瞭解村子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讓老人們當好“義務宣傳員”,把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感情,把奮鬥拼搏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強村富民是一生的追求

  每天清晨,常德盛都會先繞着村子轉一圈再去辦公室。“很多事情在辦公室看不到,不去了解實際情況就跟不上形勢。”常德盛說。而這幾天,他總要去蔣巷護理院的工地看看建設進度,明年元旦這裏將正式啓用,然後他就要去田裏。這些天是春耕備耕的緊要時節,在田頭,常德盛與村委會副主任王進明、農業科技人員蔣蔭達聊起了種糧經。常德盛說,村裏的糧田要全部種植不施化肥、不噴農藥的有機稻。

  常德盛在田頭和大家聊起種糧經

  1966年,22歲的常德盛當上蔣巷村大隊長。當時,常德盛面對的是十年九澇、高低不平的泥土地,村裏人連喫飯都成問題。“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於是他喊出這句口號,領着全村100多戶村民挑土填河,硬是把千畝低窪地填高一米多。地高了,人卻矮了——重重的扁擔,把他和村民們壓出羅圈腿。但此後,蔣巷村成了有名的糧食高產區。

  常德盛並沒有止步,他踩準改革開放的節拍,帶着全村百姓辦工廠搞副業。2004年,村辦企業改制後,爲壯大村集體的錢袋子,常德盛又想到發展生態旅遊。從“農業起家”到“工業發家”,再到“旅遊旺家”,蔣巷村走出一條村強民富的發展道路。

  “我們要建設一個美好蔣巷,就得時刻爲村民着想,讓大家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溫暖。”對此,常德盛還是頗爲自豪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些都在蔣巷村全體村民的共同奮鬥下得到了真實的寫照。

  (編輯 陳海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