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誤,實際上,北王韋昌輝是個可憐人,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造反,最終乃是情勢所迫。

可以說,從一開始韋氏殺楊秀清乃至清洗石達開家族部下,到最終為求自保攻打天王府,基本都是被洪秀全玩弄於股掌之中。

韋昌輝(1823年-1856年)是漢族客家人,原名志正。道光二十八年(1848)就加入了拜上帝會,不久便成為中堅力量,並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為兄弟。

在金田起義後,官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次於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由於其排位,也常被稱為五哥、天父第五子。

與一些叛亂者不同,韋昌輝並非貧家子弟,他家境相對豐饒,但「人少無功名,有錢無勢」,在地方上常受當地士家大戶和官府的欺侮,他參加太平天國有一定的政治訴求與理想。

在金田組織團營時,韋昌輝盡獻家財,率全家參加了團營,並在他家秘密「開爐火打刀槍,共除妖魔」,為起義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和財富動員。由於它比較活躍頻繁出現,一度被清廷認為是「逆首」,可謂是對太平天國成立厥功甚偉。

韋昌輝楊秀清的矛盾來源於兩方面,第一,隨著權力分配的弊端,韋楊之間不和;第二,洪秀全行蹤詭秘,但政治智慧高深,他覺察到了楊秀清的狼子野心,想假借韋昌輝之手除掉楊秀清這個心頭大患。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楊秀清受天王之命主持朝政,從此「眾權獨攬,一切專擅」。由於天王深居後宮,楊秀清鑽了空子,成為當時太平天國實際最高負責人,一切政令出於東方府,引起了太平天國高層將領的極大不滿。

韋昌輝資格其實老於楊秀清,而楊卻飛揚跋扈。因於此,韋昌輝與楊秀清的矛盾不斷累積。韋昌輝很早就加入了太平軍,又曾讀過書,「小有才」,這一點為楊秀清所忌,而且又常在外統兵打仗,手握重兵,這對於熱衷於專權的楊秀清來說,不能不是一種威脅,楊常常給韋使小手段。

韋昌輝對洪秀全可謂是忠心耿耿。東王楊秀清故弄玄虛,假稱「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要求封萬歲。北王韋昌輝無比憤怒,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出於大局不同意。而楊秀清卻以西線緊急為由,調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赴前線督師,只剩下了天王和東王留在天京。

可以說,太平天國領袖們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原來「寢食必俱,情同骨肉」,變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顯。洪秀全僻處深宮,把許多精力用於宗教神學的著述,脫離了鬥爭實踐,脫離了廣大群眾。

重要的是,楊秀清此人目中無人,對韋昌輝極不尊重,常以小事而任意折辱韋昌輝,曾將其杖打幾百至不能起。

韋昌輝的性格比較陰險殘苛,陽示敬重、畏懼楊秀清,在其面前裝出「尚有驚恐之心,不敢十分多言」的樣子。如果楊秀清轎到,就扶轎迎接,論事不到三四句,就跪謝說:「非四兄教導,小弟肚腸嫩,幾乎不知道。」但可以想到,其實心中卻極為憤恨不平,欲奪其權報仇。

到了1856年(咸豐六年)七八月間,洪秀全與楊秀清矛盾激化。洪秀全密令時在江西的韋昌輝回京誅殺楊秀清。韋昌輝受詔後,率精銳3000人,星夜趕回天京,並於回京途中,勸對楊秀清亦懷不滿的秦日綱一同誅楊。

9月1日深夜,他們到達天京,控制了天京的交通要道。至2日凌晨,韋昌輝率部突然襲擊了東王府,將楊秀清及全府男女老幼全部殺害,接著又在全城搜殺楊秀清的親屬與舊部。據王定安《湘軍記》中所載:

秀清招飲,昌輝戒備以往,即席刺之……乃令於眾曰:東王謀反,吾陰受天王命誅之。

韋昌輝殺紅了眼,完全超越了洪秀全對此事的預期。4日,韋昌輝又假稱天王降詔說他和秦日綱處置楊秀清篡位事犯了濫殺的過錯,超過詔旨,應受杖刑四百,誘騙楊的余部數千人到天王府觀刑,隨即將他們盡數殺絕。

在此兩個月間,大屠殺幾乎都沒有停止,前後共計死了兩萬餘人,天京的高、中級骨幹力量被屠戮殆盡,太平天國陷入困境。

韋昌輝大屠殺營造了很強的恐怖氛圍,人人自危。翼王石達開十餘日後到天京,進城會晤北王韋昌輝,責備濫殺之事,不歡而散,連夜匆忙縋城逃出城外。北王未能捉拿翼王,盡殺其家屬及王府部屬。翼王從安慶起兵討伐北王,求天王殺北王以謝天下。

此時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翼王,北王在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但最終敗於效忠天王的將士及東王餘眾,最終北王韋昌輝於11月2日被天王下詔誅殺,其首級被函送安徽石達開營中驗收。同時,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不久亦被處死,天京事變從此告一段落。

但我們要看清楚,韋昌輝殺楊秀清乃至被逼反,其實是洪秀全為維護其最高權威,他假借韋昌輝之手誅殺楊秀清,而後又殺韋以滅口,韋昌輝不過是一顆棋子,有利用價值而已。

故而,洪秀全本人才應該是大屠殺慘狀的幕後罪魁。當然,他也得為此而買單。天京事變後,輝煌已經不在。這就是太平天國史好玩的地方,給人啟迪的同時,也透露著人性的罪惡。


首先,楊秀清驕橫跋扈,不把韋昌輝放在眼裡,多次當眾羞辱他,並揚言要殺之。

其次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了楊秀清後,遭到廣大太平軍將士的質疑,韋昌輝殺了楊秀清全家九族及部屬兩萬五人,是藉機報復。

三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了楊秀清後,又嫁禍於他,打算讓他當替罪羊。但他並沒有造反,到時洪秀全假冒其造反,有將其誅殺。


時勢造英雄,英雄隨時勢。太平天國僅據江南半壁而內凈紛起。楊秀清若熟讀三國志則不過分逼洪矣。誠然楊秀清目光短淺且無孟德之才。觀清未大勢唯有觀國內安民眾撫列強才能養民治豪紳贏得經濟發展的良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