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大家聊了不少證券市場的投資的事兒,根本原因呢,還是因爲今年以來市場走的很火熱。

  各種股票翻倍,財富神話不斷上演,惹得很多場外的新韭菜們都蠢蠢欲動。

  昨天我一個朋友和我說,他老婆也想炒股了,還有他同事們的老婆,這些掌握家庭經濟大權的主力軍們,最近都想入場,勸都勸不住。

  最有趣的就是,這些主力軍要入場的理由都出奇的一致——據說身邊有個炒股很牛的人…

  仔細想想,真是像極了當年的自己啊。

  當然啦,對於大家的入場我是鼓掌歡迎的,畢竟股市正缺少新生力量不是嗎?

  不過說真的,跟人炒股想賺錢,其實挺難的。

  必須要吐槽一波,不說網絡股神,就是身邊,哪來那麼多股神?有這本事不如職業炒股得了,還犯得着打工麼…即便身邊真有民間大神,你也跟不上別人的思路啊。

  如果真的碰到牛市,其實根本就不需要人教,閉着眼睛隨便買都能有不錯的收穫。曾經有個人,在牛市裏打錯了代碼買錯了股票,結果最後還賺了很多錢,這不是段子,是真事兒。

  --------------------------------------------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和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估值的那些事兒。

  經常聽到一些分析師再說,某某股票估值多少,某某股票估值偏高/偏低。這些所謂的估值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估值,就是對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評估,也就是對股票的價值估算。市場上,大家一般用市盈率(PE)來表示一個公司估值的程度。

  市盈率的計算公式很簡單,股價/每股盈餘,當然,爲了方便計算可以換個更簡單的計算方式:

  市盈率=市值/淨利潤

  比如說某股票市盈率是30倍,意思就是你的投資需要30年才能回本。

  當然,實際上在市場中,市盈率只是一個評價股票價值的標準。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根據什麼來判斷一個股票的估值(PE)是高了還是低了呢?

  這就說到之前的文章裏我們提到過的,其實A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們,對上市公司是有一個相對完善的定價體系的。

  所有的定價體系的估值基本都圍繞兩個因素,一是行業平均估值水平、二是公司本身的業績增速。

  首先,每個行業的估值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比如銀行,除開那些小銀行和次新銀行之外,大部分銀行股的估值都在6~7倍PE左右,再比如小盤股中的遊戲行業,平均的行業估值就在20倍PE左右。

  其次,行業的平均估值也是由個股平均出來的,那麼個股是如何定價的呢?

  重點就是業績增速,理論上,一般會以公司淨利潤未來三年的複合增長率來對應公司的PE,比如說,某公司未來三年淨利率增長率在30%,那麼目前的估值差不多就是30倍PE。

  說到這裏,小夥伴就要問了,按照這個算法,爲啥銀行業績增速那麼好,只有這麼低的估值。因爲銀行存在一些特殊的邏輯,包括一些壞賬率等問題,其實都已經反映在估值裏了,不能光看業績增速。

  因此,以上這些都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只能當參考,不能完全當真。

  說完這個估值的邏輯,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估值會不會變?

  估值當然是會變的,首要一條,是整個市場的環境,當熊市來臨,所有股票都會下跌,整個A股的估值中樞會下降,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受到影響,合理估值會降低,股價也會下跌,牛市的時候正好相反。

  第二條,則是出現了額外的變量,比如某個行業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公司利潤大幅上升,又或者公司的新產品打開市場,未來可能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些因素雖然體現的方式不同,都會導致估值的變化。

  舉個例子,我們把市盈率的公式變一變。

  市值=市盈率*淨利潤

  市場上的股價上漲,很多時候分爲預期和兌現

  預期,比如前面說的公司新產品打開市場,未來利潤可能上漲的這種情況屬於炒預期。邏輯是認爲由於預期未來利潤的增長率會上升,所以調高市盈率。結果就是淨利潤沒有變化,市盈率上升,最終市值(股價)上漲。

  兌現,就是淨利潤已經出現變化,馬上會體現在財務報表中,則就會影響上述公式中的淨利潤。結果是即便市盈率沒有變化,但是由於淨利潤的上升導致市值的上升。

  最後,關於市盈率、淨利潤這些數據,都可以從股票軟件中獲取,也可以找一些免費的研究報告來看看研究員對公司或者行業是怎麼估值的。

  好了,今天關於估值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裏,其實今天說的主要是大的概念和邏輯,是比較粗糙且理論化的,因爲在實際市場上,會有太多影響股價的因素存在,個別行業也有很多內部的特殊因素,不能完全按照估值來看。但是這些基礎的知識,還是需要了解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