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明,死亡是這個節氣裏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如果選擇一種顏色來形容死亡,恐怕靜默的藍色最爲妥帖。近日火速躥紅網絡的網飛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中,就有一集用藍色來闡釋“死亡”的深厚內蘊。它揭示了以偉大藝術家爲代表的真理探尋者自我毀滅的宿命,在片中,死亡被當做一件藝術品來最終完成,這部動畫的名字叫做《齊馬藍》(Zima Blue)。

  文中所有配圖均爲《愛,死亡和機器人》劇照。

  死亡的顏色是齊馬藍

  由Netflix出品、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牽頭的動畫短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自上線後迅速走紅,在口碑和人氣上都收穫了極高的成績。十八部短片,動畫風格與故事內容各有差異,大體上又都圍繞“愛、死亡和機器人”這個關鍵詞式的標題展開,其中最亮眼的作品之一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齊馬藍》。

  《愛,死亡和機器人》海報

  短片的原著小說曾以《齊馬的作品》爲標題刊登在《科幻世界》雜誌上。故事講述了名爲齊馬的機器人藝術家因爲自己強大的身體機能,可以自由穿梭宇宙間,觀看並描繪到人類無法看到的宇宙奇觀。在創作過程中齊馬逐漸癡迷於一種藍色,這種藍色最終成爲他作品中最獨特的存在,也幫他積攢了龐大的聲譽。

  改造升級中的齊馬

  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齊馬在諸多觀衆的觀看下,於泳池中拆解了自己高級的身體,重新回到他的原初狀態——一個只能清理泳池的機器人。這個行爲藝術般的舉動,是齊馬留給世界的最後一件作品,也是整個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所引出的問題是,爲什麼齊馬會選擇從一個具備自我意識的“人”,變成重複着機械勞動的原始機器?

  齊馬藍

  短片給出的回答是:齊馬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發現“宇宙已經在道出自己的真相”,相比之下,自己依託藍色完成的那些龐大作品則變得毫無必要,他以回到自己的起點作爲對真相探索的終點。

  不斷擴張的藍色:尋求真理的毀滅之途

  齊馬最初創作的作品只是複製他所看到的宇宙圖像,直到發現了“齊馬藍”,作品中開始出現藍色的色塊:四四方方,如同《2001太空漫遊》裏凝聚智慧的黑石,突兀地出現在畫面中。我們可以將“齊馬藍”視作齊馬主體意識覺醒的象徵,標誌着他開始下意識地尋求真理,並嘗試以自己獨創性的藝術形式表達真理。以藍色的出現爲分界點,齊馬的作品不再是單純複製客觀景象的機器作業,而是成爲了真正包含藝術家個人意識的創作作品。

  “齊馬藍”出現前後的作品對比

  在齊馬之後的作品中,這個蘊含着他個人意志的藍色色塊越來越大,直至佔據整個畫面。藍色急劇擴張,他甚至用打碎的行星做顏料,在星際間塗抹藍色的畫作——之前作爲描繪對象的宇宙,現在成爲畫布,成爲齊馬創作或者傳達真理的工具。而“齊馬藍”——自由的主體意志則成爲畫面的絕對主角。

  不斷擴張的“齊馬藍”

  “齊馬藍”的擴張也是創作者齊馬個人意志的擴張,當這種意志溢出畫布之外,也意味着溢出了齊馬那個高級配置的軀殼之外,他的自我救贖之路就開始了。他開始尋找藍色的來源,直至回溯到自己的原始狀態——一個只會清潔游泳池的低級機器人,當時的主人幫助它不斷改造升級,擁有眼睛後看到的第一個事物就是後來被稱爲“齊馬藍”顏色的泳池瓷磚——成就齊馬的藍色,承載了齊馬作爲藝術家全部創造力的藍色,就是那個普通泳池中的一塊瓷磚。於是他決定銷燬自己。

  在世界和宇宙間擴張的藍色帝國

  將齊馬的選擇嫁接到現實中去,很容易讓人想到歷史上那些銷燬自己作品的藝術家和作家,譬如在遺書中要求銷燬自己手稿的卡夫卡;站在街道上把自己作品燒光的日本攝影師中平卓馬。這些看似危險的行徑下,是創作者永遠都要面臨的困境。即在掌握了藝術或者世界的部分真理,並嘗試着以自己的方式描繪真理的同時,也要忍受那種對更大的真理無法把握的敬畏與懊惱,或者對自我作品,甚至創作行爲本身的懷疑。

  落幕之作

  這個困境,也就是齊馬選擇自我毀滅的原因。他決定拆解掉那些幫助他穿越星際的鎧甲,因爲他已經無需任何工具來傳達真理,他要讓自己投入到真理本身。這個浪漫的壯舉在衆目睽睽之下發生、完成,那是一個齊馬重新修建的仿真泳池,並不是齊馬最初作爲清潔機器人時的那個——這種設計下的“死亡”,可以視作齊馬作爲偉大藝術家對人類的點醒和召喚,從另一層面說,也可以視作真理或者藝術尷尬的現實遭遇:泳池列於舞臺中央,“自殺”成爲表演,就像女記者將濃縮了齊馬生命體驗的藍色比之客觀存在之物——天空或是大海,現實似乎沒有容量接納這些悲劇體驗,浪漫壯舉最終都要被消費掉。

  像大海?還是天空?

  準確的技術,還是浪漫的偶然?

  在短片的文本基礎,原著小說中,則從“記憶”層面爲齊馬的行爲提供了更深入的解讀。

  在原著中,齊馬是在一次偶然的創作過程中,發現了這種介於寶石藍與墨綠色之間的藍色。他這樣描述自己對這種藍色的感受:“我感覺自己的大腦瞬間短路了,激起了某種強烈的、原始的記憶。我有一種感覺:這種顏色曾經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齊馬第一次發現藍色

  在追尋關於這種藍色的記憶時,齊馬得知了自己的過去。可以說,並不是齊馬發現或者運用了“齊馬藍”,而是關於這種藍色記憶改變了齊馬的創作方向。

  自我回溯

  找到了自己的過去,也使齊馬對於記憶有了不同的看法。與記者克萊爾的對話中,克萊爾談到自己習慣於將記憶交給名爲“備忘錄助手”的智能機器保存,也依靠“備忘錄助手”對日常事件進行抉擇。齊馬認爲克萊爾所依靠的這種外在的人工記憶並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記憶,因爲真正的記憶包含了想象與錯誤的成分,它允許某一段感受被無限放大,也具有對某段經歷遺忘的權利——

  “但那不是活生生的記憶。那只是攝影,一個機械記憶的過程。整個記憶裏缺乏想象,沒有給選擇性的遺忘留下任何餘地。想象一下,像今天下午這樣的場合,你因爲某個原因坐在外面,你必須要決定是選擇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還不能後悔自己的選擇。但是就這麼一次,不管是什麼原因,你被人說服去選擇白葡萄酒——正好違背了備忘錄助手的判斷——而且喝了之後你還感覺很好。每件事都被奇妙地組合在一起:這段談話、夕陽西下的氛圍、壯麗的風景、微醺的快感。一個完美的下午逐漸變成了完美的傍晚。”

  女記者和齊馬

  機器人藝術家自覺地抵抗人類依賴的技術,嚮往並堅持偶然的、浪漫的人性——一個頗具現實諷刺意味的設定。

  短篇的結局,齊馬最終回到了記憶最初始的地方。他說出的話是:

  My search for truth is finished at last,

  我對真理的探尋已然落幕,

  I’m going home.

  我要回家了。

  齊馬在泳池中變回了清潔機器人

  與死亡相關的愛

  在涉及死亡的其他短片中,《祝你狩獵順利》(Good Hunting)與《齊馬藍》類似。它講述了在蒸汽革命中,受困於人形無法變成狐狸的妖精爲了生計出賣色相,最終她選擇放棄自己的肉身,變成鋼筋鐵骨的狐狸,在重新獲取野獸的面貌和狩獵的本能後,去對付那些試圖擁有自己的男人。

  《祝你狩獵順利》劇照

  這部將中國民間傳說與蒸汽科技結合的短片也可以說是整部合集中創新度最高、涵蓋主題最多的短片。蒸汽革命進程中,科技產物成爲新的“魔力附帶者”,以狐妖爲代表的自然則喪失了靈性,這是人類文明對自然的破壞;英國統治下的香港,是殖民主義的統治與壓迫;總督只能對機械產生性趣,是科技時代人類情感的演變,這一部分也觸及到合集的另一個關鍵詞“愛”。

  縱使擁有《齊馬藍》和《祝你狩獵順利》這樣出色的短片,《愛、死亡和機器人》仍然是一部看起來充滿致敬梗和套路化敘事的平庸作品。它爲人津津樂道的題材豐富與風格多樣甚至算是Netflix最新出爐的糖衣炮彈:將一部三小時體量的電影分割成十分鐘左右、數量衆多的短片,Netflix爲觀衆提供的、讓觀衆享受到的更像是一口氣看完十八部作品的快感,至於作品的水準,快感之下可能也不會被細究。畢竟在這個短視頻爲王的當下,Netflix也確實把到了觀衆的命脈。

  最後,提供下筆者依據三個關鍵詞將這些短片分類後的大致結果,僅供像我一樣的無聊人士參考:

  十八部動畫的片頭符號

  死亡:《桑妮的優勢》《三個機器人》《目擊證人》《戰甲》《奪魂者》《天鷹座裂縫外》《祝你狩獵順利》《變形者》《幫忙之手》《魚之夜》《幸運13》《齊馬藍》《盲點》《架空歷史》《祕密戰爭》。

  愛:《天鷹座裂縫外》《戰甲》《幸運13》《祕密戰爭》。

  機器人:《三個機器人》《當酸奶掌管世界》《掩埋場》《祝你狩獵成功》《變形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