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秦軍於長平大敗趙軍,坑殺趙軍四十萬,威震天下。武安君白起更是如同戰神一般,讓世人敬畏。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長平之戰,都爲之感慨。感慨之餘,人們則不免嘲笑一番,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普遍認爲,是趙括斷送了趙軍勝利的希望。然而實際上,趙軍的失敗,並非是趙括的原因。

  首先來說,選將本身並無錯誤,趙括並不是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出戰前就坦言,如果來的是白起,他打不過。而秦國也確實祕密用白起爲主將,泄密者殺無赦!由此可見,秦國對於趙括還是頗爲重視的。自來虎父無犬子,趙括精通兵法,後來戰爭中又能親自領兵出擊,面對秦軍的攻勢能迅速做出防禦措施,可見並非是世人所說的只知道紙上談兵的庸才,比起後世的馬謖,絕對強出百倍不止,馬謖纔是真的只能紙上談兵。

  而趙國從一開始的戰略就有錯誤。主動出擊,和固守都無法戰勝秦軍,那麼實施固守戰略本應該是對的。可是秦國在國力上強於趙國,趙國並非一個農生產力極高的國家。雖然秦軍運糧需要四百里,趙軍只要兩百里,可秦軍依託水路和強大的國力,消耗戰上要比趙國更具優勢。古代運糧完全依託人扛車拉。如此漫長的運輸線,且不說秦軍的騷擾,十萬石糧食運上來,估計民夫就要喫掉至少三分之一。長此以往,趙軍必然承受不起。

  其次,於外交政策,如果趙國先聯盟後談判,或許還能震懾秦國。然而先談判後聯盟,秦國已經看破了趙國的色厲內荏,一方面釋放和談意願,讓諸國不再援助趙國。一方面積極備戰,準備擊敗趙國。雙管齊下,斷絕了趙國最後的外部聯繫。

  最後是君主,戰略觀不清晰,戰前如藺相如等就表示,不該涉足上黨爭奪,但趙孝成王一意孤行。不敵秦國後,又不能立刻做出決斷。此時最好的決策應該是趁着還能守住,把上黨百姓,糧草盡數遷往趙國,同時盡毀城池田畝,只留給秦國一個空蕩蕩的上黨。如此即便秦國得到了上黨,也只能得到一片開挖野地,失去了其本身的戰略價值。

  然而趙孝成王的戰略,始終是主動出擊。趙括也好,廉頗也好都不能讓趙孝成王扭轉觀念。那麼趙括也只能主動出擊,面對隱藏在秦軍中的武安君白起,他的失敗也就註定了。當然,並非趙括無能,即便是武安君白起,也頗爲謹慎的應對趙括,而趙括也在諸多不利因素下和武安君白起打的有來有往,直至戰死爲止。所以趙軍敗於長平,並非趙括所致,而是國家決策層的失敗,歸罪與趙括,實在說不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