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是王建明癱瘓後第一次看實景演出。先是歌舞,然後是相聲,最後還有一臺魔術壓軸。王建明坐在輪椅上,離“舞臺”只有一米遠,所有演員都圍着他一個人,只和他互動,這種感覺很奇妙,甚至“有點難爲情。”王建明說。

  今年初,上海奉賢金海社區創新推出文化服務項目“一個人的劇場”——由社區28支文藝團隊的演員自願報名組成演出隊,分別進入16名失能老人家,當着他們的面,演一出節目。

  迄今爲止,演出成功進行了三場,面對包括王建明在內的三名老年觀衆。但各方仍在摸索,家屬、演員、居委會、主辦單位……究竟怎樣的文化形式,能給老人帶去真正的靈魂撫慰?一個人的劇場,該怎樣走下去……

  過意不去的事

  多數時間裏,97歲的丁火珍就在家中面北陽臺的落地窗前,定定地坐着。她說是爲了能瞧瞧樓下往來的行人,打發時間。

  記者來時,一眼就望見了坐在窗邊的丁火珍。杜晨薇 攝

  兩週前,妍梅藝術團負責人金梅和社區其他幾名演員敲開了丁火珍家的門,一連演了40分鐘的文藝節目。丁火珍全程笑眯了眼睛。結束時,老人意猶未盡,支着柺杖挪動到門口,目送演員下樓。

  在過去一年的“大調研”中,金海社區的工作人員走訪了每一戶人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副主任朱華說,因工作原因,他詢問老百姓最多的問題是“喜歡看演出嗎?”“看演出方便嗎?”等。“很快我們就鎖定了丁火珍這樣一羣人。他們很喜歡文藝演出,但是迫於出行困難,出門看戲成了奢望。”

  王建明最爲典型。平日酷愛歌舞,電視裏偶爾出現騰格爾、玖月奇蹟,他都要凝神半天,還管他們叫“老朋友”。坐上輪椅這兩年,王建明沒怎麼出過家門,也不愛見人,更別提看什麼表演了。可當居委會上門告知,“一個人的劇場”有限活動名額落在他頭上時,他立馬拒絕了。

  原因是“怕麻煩”。因爲演出要在家裏進行,先前得把客廳的桌椅挪開,騰出塊地方。王建明常坐的按摩椅也得重新擺擺,以取得最佳“觀影位置”。但他最害怕的並不是這個麻煩,而是自己成爲別人的“麻煩”。

  7年前因患上罕見病“小腦萎縮”,他從警察崗位提前病退。病發初期是腿不聽使喚,走路摔跤;再後來是不能走路,離不開輪椅。而今,王建明58歲,已經出現語言功能障礙,只能斷斷續續“蹦”字。按醫生的判斷,今後“情形可能會越來越糟糕”。可對於王建明拒絕了社區的善意,妻子沈慧敏很理解,“他一輩子當幹警服務別人,突然要被別人服務,怎麼好意思呢。”

  當演員金梅再次來到丁火珍家探望,老人一眼就認出,她是“那天唱滬劇的妹妹”,還緊握她的手不停嘴。丁火珍說,自己耳朵不大行,眼也花,但是說得清楚。就這麼,她一遍又一遍地抱歉,“是我給你們添麻煩了……”。

  誰也沒想到,短短一場演出,成了老人們心裏始終過意不去的事。

  演出後,金梅再次登門探望,丁火珍一眼認出了她。杜晨薇 攝

  孤獨的觀衆

  居委會“失敗”後,朱華的再次登門勸說,終於打動了王建明。趁熱打鐵,演出放在了第二天。

  那日,5名社區裏的中青年演員大包小包地來了。他們行頭完備、妝面整齊,還帶着演出時必要的音箱、話筒和道具,就像在擁有數百名觀衆的大舞臺上一樣隆重。

  獨唱的李季東西裝筆挺,一首《綠島小夜曲》唱罷,又忍不住加演了一支《少年壯志不言愁》。“這首歌讚頌的是一名正直、善良的刑警,我想他(王建明)會有共鳴的。”李季東說。但他期待的那種“共鳴”始終沒有出現。受疾病影響,王建明的情緒表達也有困難。李季東的一腔熱情,只能單向輸出。

  最“尷尬”的,是南上海音樂藝術工作室負責人、相聲表演者周國良。他帶着9分鐘的原創相聲段子登臺,說到酣暢處,包袱頻出,可唯一的觀衆王建明卻無法給予反饋。最後一個近景魔術表演,80後演員黃棟預先對環節做了設計,讓王建明也參與其中——吹一口氣,敲擊一下,雞蛋就瞬間變成了花朵或其他什麼東西。王建明頗有些艱難地配合着,成了魔術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妻子沈慧敏在旁,神經緊繃,她比任何人都擔心這場由丈夫親自參與的魔術表演會失敗。事後沈慧敏說:“他(能參與)很有成就感,很久沒見他這麼開心了。演出過去好幾天,我們還會討論(當時的情景)。”

  黃棟表演了他的魔術絕活。

  送給丁火珍一個人的那場演出讓滬劇演員金梅心酸。那日,她扮相姣好地唱了一出滬劇經典戲《賣紅菱》。“我想老人家肯定聽過,會喜歡。”的確,丁火珍是高興的,全程笑着拍手,目不轉睛地盯着演員。可實際上,由於聽力障礙,丁火珍壓根不知道她在唱什麼,只能靠着扮相和身段想象戲文。

  李季東考慮到了這個因素,臨時改變了節目內容,走到離丁火珍最近的位置,拉起她的手,唱了一曲《當你老了》。這一次,丁火珍或許聽見了,也回握李季東的手,不住地說着“謝謝”。

  想象之外的考驗

  金海社區共有28支本土文體團隊,“一個人的劇場”項目推出後,自願參與者組成了30人左右的志願者隊伍,裏面有滬劇演員、舞蹈演員、歌手、魔術師等等。他們自由組合,按照每月一到兩戶的節奏,爲區域內有訴求的16戶家庭提供上門表演服務。

  這些志願者演員都有本職工作,參加文藝演出只是業餘愛好。但長期的經驗積累讓他們不僅成了社區、村居舞臺上的熟臉,對於基層羣衆文化工作也頗爲熟悉。南上海音樂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周國良告訴記者,他深知這些失能老人的痛點。“莫說是完全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即便是能依靠輪椅出門的,到了觀衆席上,也處於絕對弱勢。擠在前面,別人嫌你遮擋、佔地方,坐在後面,又什麼也看不着了。這兩年我們在基層演出,幾乎已經看不到坐輪椅來的老人了。”

  解決失能老人切實的文化需求,是許多志願者演員樂意花時間精力參與“一個人的劇場”項目志願服務的主要原因。而爲了從制度上保障項目的可持續推進,金海社區專門闢出每年2萬元專項經費,用於演出人員的交通補貼、服裝購置。

  不過挑戰仍是巨大的。“比如在表演方面,近景魔術是魔術裏最難的項目。我們的演員就和觀衆面對面,隔幾十公分的距離,能不被看出破綻,這還需要不斷修煉。比如語言類節目,說給一個人聽和說給一屋子人聽,氣氛大不一樣,這考驗着演員的舞臺穩定性。新的表演場域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提升表演能力,不容易。”金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工作人員李季東說。

  困難還來自於演出形式的編排。參考已完成的三場演出經驗,演員們發現,每個老人的自身情況均不相同,如果要讓他們最大限度享受演出樂趣,就必須在表演前先做調研,在節目設置上考量他們的年齡大小,個人愛好,身體情況等,以便做更人性化的細緻編排。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考驗着每一位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