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決定從5月1日起,在全省免費開展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活動,所需經費全部由各級財政負擔開學。除了河北,多個省市都出臺了有關課後服務的文件辦法,探索中小學“課後三點半”託管服務模式。

  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上也特別談及“課後三點半”問題。陳寶生稱,將通過多種模式解決小學生三點半放學給家長接孩子造成的難題,要給年輕父母更厚實的“紅包”。

  記者通過梳理髮現,爲應對“課後三點半”難題,目前,多地都已公佈政策升級方案,不少地區還在積極探索。從三月起至今,河北、湖南、青島、南京、北京、合肥、上海等至少有7地公佈了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新政。

  但與此同時,現實的問題也已經顯現,如有些地方出現了“課後班”報名者寥寥的尷尬現象,甚至到最後已經無法開班;學校課程設置內容、提供課程教學的校外師資隊伍問題;社區三點半服務課堂流於形式,老師未經培訓以及一些私人運作的“小飯桌”存在師資、資質缺乏等問題……

  廣州課後校內託管。(資料圖/視覺中國)

  多地探索課後服務“新”模式

  自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不斷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普遍開展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記者梳理髮現,目前,大部分省市已展開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近日,又有多地明確課後服務的具體辦法。

  自5月1日起,河北將在全省免費開展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活動,所需經費全部由各級財政負擔。學生是否參加校內課後服務,由學生、家長自願選擇並簽訂自願服務協議書。服務時間一般爲週一至週五中午飯後至下午上學前、下午放學後至18時前兩個時段,主要以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參與各種興趣小組或音體美勞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爲服務內容。

  3月底,南京則推出了“課後活動+延時託管”彈性離校新模式,進一步整合利用校內和校外教育資源。立足學校實際條件和辦學特色,廣泛開展德育、體育、藝術、科技、勞動、健康教育、少先隊等社團、興趣小組活動;積極開展羣衆性校園體育鍛煉,增加戶外運動時間等等;學生參加課後活動每生每週一般不少於2次、每次不少於40分鐘。

  同時,免費延時託管服務時間一般從週一至週五下午放學後開始,結束時間原則上爲18∶00,農村地區小學經報請區教育局同意後可根據實際作適當調整。

  3月11日,青島市對校內託管工作提出9條明確要求,其中特別提出不得給有需求的家長設“門檻”。要求學校要召開家長會並印發書面告知書,準確解讀免費託管基本服務,將託管時間、服務內容、組織形式等詳細告知全部家長,使家長對政策有清楚、理性的認識。切實杜絕人爲設置障礙阻止有需求的家長申請免費託管,學校不得要求申請託管的學生家長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而在上海,也已3月初發布新政,明確對家庭按時接仍有困難的學生,將免費課後服務從下午5點延時至下午6點。在師資方面,校內課後延時服務以教職工爲主,特別指出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教職工輪流排班、返聘退休教職工等方式提供服務,確有需要的可引入社區教育力量或社會公益性機構。

  北京大興60所小學幼兒園全面推行課後延時服務。(資料圖/視覺中國)

  課後服務內容、教學師資隊伍等問題顯露

  記者還注意到,截至目前,各地在積極探索課後服務新模式的過程中,學校課後服務內容不符學生需求、提供課程教學的師資不足等問題較爲突出。有些地方出現了“課後班”報名者寥寥的尷尬現象,甚至到最後已經無法開班。

  課後服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有一些北京家長向法制日報記者表示,前一年學的美術是塗色,這一年還是學塗色,浪費時間。還有一些家長反映一位老師可能要同時負責幾個琴房的學生,一堂40分鐘的鋼琴課下來,給到每個學生的指導時間很少。因此,老師也不會太多關注教學細節,更像是孩子的陪練。

  北京海淀區某小學校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課程設置如何更接地氣、貼合學生需求,提供課程教學的校外師資隊伍是否穩定,大校以走班教學還是固定班級的形式開展活動,這些都是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時所面臨的問題。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學校開展好晚託服務,關鍵在於提高現代治理能力。例如,如果要向家長收取一定的費用,需要舉行聽證會,確定價格,做到公開透明;學校提供的晚託服務項目、課程,應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依法界定晚託服務中學校、第三方機構和家長的責任等。

  熊丙奇建議,學校如果購買第三方服務,引入公益機構,首先可由政府部門明確相關機構的資質,只有滿足資質要求,纔可引入開展晚託服務。其次,在引入時要進行公開招標,由家長委員會參與決策。再次,要由家長和專業機構評估具體的服務質量,引入淘汰與競爭機制。

  除此之外,利用社區資源來解決託管問題也是解決“課後三點半”難題的嘗試措施之一。但近期新京報記者在調查北京的社區服務模式時發現,這一模式雖獲得了部分家長和孩子的認同,但實踐中也面臨許多問題,不少曾開辦“3點半課堂”的社區現已停止提供此類服務。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程平源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實際上,學生參與的社區三點半服務課堂基本是流於形式,老師沒有經過培訓,不專業。

  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華清園社區社工李石鵬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如何把孩子們吸引到社區服務站來是一個重要問題。“一開始社區的計劃是由大學生志願者爲孩子們進行課後作業輔導,但效果並不理想;於是,社區開始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開展手工課程,如教孩子們編中國結。“通過這種方式,參與人數提升了,人員也更固定,因爲這種手工製作一兩次孩子很難學會,需要持續地到服務站來。”

  他透露,目前正在研究重啓該項目,考慮更好地與周邊高校合作,引入社團資源,爲孩子們開設更豐富的課程。“單獨靠居委會的幾個人難以承擔孩子們的安全問題,需要更多的志願者參與,理想狀況是一對一看護。同時,部分家長下班時間晚,難以及時到服務站接孩子,我們的下班時間也隨之延後,一些家裏有孩子的社區工作人員因此面臨難題。”

  除此之外,一些私人運作的“小飯桌”也普遍存在師資、設施等不完備的問題,缺乏開辦資質、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有效規範和管理。據瞭解,在市場需求下,催生了大量提供課後服務(託管)的機構,大部分小區、居民樓裏的“小飯桌”沒有申辦完整的經營手續,老師也通常身兼多職。

  作者:楊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