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直。真實歷史上,比“砸缸救友”更爲聞名的,是司馬光的忠厚磊落。司馬光生平不好金銀利祿,所篤莫非文墨學問,所有不過三頃薄田,爲人處事始終“正大和平,無幾微之可議”,堪稱一生誠信。司馬光的才學及品格的養成,與其父司馬池有很大淵源。

  《宋史·列傳》記載,司馬池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其人學識優長爲人忠厚,其早年因父早亡繼承數十萬貫的巨量家財,卻分文不取,盡數散於族人。得子司馬光後,司馬池諄諄善誘教兒讀書,以至司馬光7歲就將《左傳》倒背如流,十來歲已“凜然如成人”,一言一行莫不爲人誇讚,就連彼時的尚書張存初見司馬光後,立即決意將其招爲佳婿。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19歲的司馬光金榜題名,被任爲華州判官。意氣風發的司馬光就此步入茫茫宦海,然而彼時他的父母卻相繼病逝,古時家中若有父母去世,兒女需各服喪3年,如此6年的時間司馬光都在家中守喪盡孝。一直到26歲那年,才重新被授予縣吏,2年後被提拔入都城開封府。在開封府,司馬光與名臣包拯、王安石結爲摯友。

  從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到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的25年間,司馬光累任國子直講、鄆州典學、幷州通判、御史中丞等數職,雖然其上抨顯貴奢靡下解生靈疾苦,竭力上奏章,卻並不受看重,以至於司馬光憤而離開開封府,到洛陽潛心修撰《資治通鑑》、《國語》《徽言》等典籍。公元1085年,10歲的哲宗即位,67歲的司馬光終於迎來人生巔峯,成爲宰相。

  然而彼時他年事已高,半生浮沉身心俱疲,故出任宰相未到1年就悵然病卒。司馬光死後,埋於故土夏縣,即是山西運城夏縣的小晃村。當地縣誌記載,當地鄉人仰慕司馬光正直忠厚的名聲,司馬光靈柩運抵時,衆人都奔赴相送,一路上哭聲不絕。上千年間每逢清明,司馬光墓都有香火縈繞,墓冢也保存的十分完好。

  山西考古學者介紹,70年代,衆人下鄉尋找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時,途徑司馬光墓,遂前往勘測。墓冢前的石羊石虎尚存,經過取夯土層檢測,墓冢確實來自宋代,而且旁邊還有司馬光之父、兄等家族墓,間接確定了這處司馬光墓鑿然可信。在勘測墓地時,學者有一樣意外的大發現。

  原來司馬光墓前的土層裏埋着一件千年巨碑,此石碑碑文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奉御旨撰文並手書的,別具意義,堪稱稀世之寶。雖然墓碑曾被砸碎埋在土裏,但兩千多字的碑文對考古學者來說,仍非常有價值。司馬光一生清苦,他的墓地裏必然不會有奢華的隨葬品,這更使得蘇東坡所書碑文,成爲司馬光墓特別的標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