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領域專業媒體,不容錯過

  作者:丹青

  ━━━━━━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是對於“背靠大樹”的銀行系壽險公司來說,或許並非如此,甚至可能會“背靠的大樹”越大,自己的業績越“涼”。

  根據GPLP犀牛財經對銀行年報的統計,十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02.5億元,市場份額爲7.24%,與2017年基本持平。

  而2018年全年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8萬億元,同比增長3.92%。銀行系壽險並沒有超出平均水平,走出獨立的走勢。

  保費增長分化,五大行全部“躺槍”

  具體來看,“銀行系”險企原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別是中郵人壽實現原保費收入爲576.58億元,工銀安盛爲336.81億元,建信人壽爲249.07億元,農銀人壽爲176.38億元,招商信諾人壽爲150.62億元。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

  其次爲光大永明爲103.44億元,交銀康聯爲80.18億,中信保誠爲53.85億元,中荷人壽爲46.94億元,中銀三星爲28.66億元。

  從原保費收入增速來看,光大永明在2018年增速最高,爲46.1%。接下來依次爲中郵人壽40.4%、中信保誠28.0%、招商信諾17.5%、中荷人壽16.7%。

  值得注意的是,背靠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5家壽險公司全部“躺槍”,不但拖了“銀行系”的後腿,還全部都出現了負增長。其中工銀安盛爲-15.1%、建信人壽爲-15.7%、中銀三星爲-26.0%、農銀人壽爲-26.1%、交銀康聯爲-38.9%。

  隨着原保費收入的下降,5家大行旗下的壽險公司行業排名在2018年也出現了下滑。在81家有可比數據的壽險公司中,工銀安盛、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中銀三星依次列第16位、第20位、第23位、第36位、第53位。

  其餘五家“銀行系”旗下中郵人壽、中信保誠、招商信諾、光大永明、中荷人壽5家公司排名出現上升,依次列第11位、第24位、第26位、第32位、第48位。

  農銀人壽成唯一虧損

  背靠五大行的壽險公司2018年都表現不佳,其中農銀人壽表現最差,成爲5家中唯一虧損的壽險。

  根據5大行公佈的年報數據,5家壽險公司2018年盈利能力排名分別是中銀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以及農銀人壽,淨利潤分別是8.54億港元、6.15億元、0.94億元、-7.6億元。

  這5家公司背靠的銀行渠道都不分伯仲,爲什麼農銀人壽反而出現虧損呢?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底,農業銀行宣佈入股嘉禾人壽,2013年1月將其更名爲農銀人壽。

  當時的農銀人壽在幾家銀行系保險公司中屬於分支機構最多、總資產最大的保險公司。然而,經過5年的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農銀人壽不僅把銀行系頭把交椅讓了出去,自身總資產以及盈利都落後了。

  據GPLP犀牛財經瞭解,農銀人壽從2012年到2017年其淨利潤表現呈波浪式發展,分別爲:-7.77億元、-3.20億元、0.31億元、2.23億元、0.18億元、1.11億元。

  曾經的銀行系“一哥”,面對這樣的事實,未免有些尷尬。

  背靠大樹“難乘涼”,渠道轉型的背後是能力轉型

  衆所周知,“銀行系”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上擁有比一般保險公司“先天”的優勢。客戶在選擇銀保渠道保險產品時,出於對銀行的信任,自然也會更多地傾向於“銀行系”。

  2018全年保險業數據顯示,股東銀行代銷保險保費收入佔“銀行系”壽險公司規模保費的比重普遍都在50%以上,中郵人壽、交銀康聯人壽的佔比甚至超過90%以上。

  此前銀保渠道一般更青睞銷售流程比較簡單省時的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隨着銀保監會從嚴規範中短存續期保險業務,作爲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銷售主場,銀保渠道開始出現收縮。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的起銷門檻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銀行理財產品與保險產品的競爭,主要通過股東銀行代銷保險的“銀行系”險企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波及,甚至出現了“背靠大樹難乘涼”的情況。

  在保險業迴歸保障本源的當下,隨着個險渠道與業務價值的關聯度越來越高,銀行渠道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對此情況,交銀康聯董事長張宏良不久前曾表示,“渠道轉型背後是能力的轉型。”轉型不是要否定存量,而是要在維護、改良存量的同時花力氣打造新渠道。顛覆性創新畢竟是少數行業的事情,只有存量和增量平衡了,轉型纔有現實意義上的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