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微信公號「西部城事,歡迎關注)

一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公佈,雲南和貴州再次以超9%的增速領跑全國,就具體城市來看,武漢、西安等地開局搶眼,廣州則扭轉頹勢,增速回升到7.5%。

但也有一些地區的表現出現了下滑,比如山東。一季度山東生產總值20177.4億元,增速為5.5%,比去年山東全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全國線,低0.9個百分點,創下了近幾年的新低。

無獨有偶,就在山東公佈經濟數據同時,當地印發了一份《關於推進新時代山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創建2到3所世界一流大學,解決高等教育相對薄弱的痛點。

那麼,作為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試驗區,山東的經濟到底在經歷著什麼?發力高等教育,是否能夠助推轉型?

01

山東和廣東江蘇的差距正在拉大

在東部沿海的幾大省份中,山東的存在感相當低,以至於很容易讓人忘了,它實際上是全國經濟總量排第三的地區——2018年山東經濟總量為76469.7億,比排第四的浙江還要高2萬億左右,差額相當於一個江西省。

然而山東的經濟,給外界的感覺卻是大而不強,產業結構過於傳統。

關於這點,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去年年初山東主政.者的一番講話,講話指出,山東與標兵的差距越來越大,存在著思想保守、改革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

這篇講話被冠以《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的標題後,在網上廣泛傳播,甚至有人將它和東北進行對比。直言不諱的談問題、找差距,說明山東對未來的發展是真的有些著急了。

山東的確有理由著急。全國第三的位置,短期內雖然無可撼動,但和排在前面的廣東、江蘇相比,差距在逐漸擴大;排在後面的浙江,則依靠新經濟產業對山東形成了強勢趕超。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經濟總量前五的省份中,山東是增速最慢的,比浙江和河南都要低。山東和廣東的差距,從2008年的5860億,擴大到2018年的2.1萬億;和江蘇的差距,則從50億擴大到1.6萬億。和浙江的比值,從1.44倍降為1.38倍。

來源:證券時報

對山東來說,最心意難平的恐怕要屬被江蘇甩在了後面。事實上,2008年兩地的差距還可以忽略不計;而在此之前,山東和江蘇一直是交替領先,1989到2009年的20年間,山東有8年時間是全國第二。

2013年之前,靠海的山東,一直是貨運量的榜首;2014年被廣東反超;去年,江蘇的財政收入達到6598億,趕超6485億的山東,山東的局部優勢再次被蠶食。

其他一些具體的數據方面,山東的劣勢也比較明顯。比如高新企業數量,山東只有浙江的一半,廣東的五分之一;金融業更是明顯的短板,資金總量在四強省份中最低。

就一季度來看,山東再次排名靠後,尤其是第二產業增速只有2.7%。可見動能轉換對工業形成了明顯的影響,短期來看,和廣東、江蘇的差距,還將被繼續拉大。

02

山東掉隊背後的發展痛點

山東近兩年來的發展壓力,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從外部宏觀環境來看,產能過剩的背景和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都不可忽視,比如此前山東就曾因污染重而被點名。

就內部來看,山東的痛點至少體現在,產業結構傳統,民營經濟活力不足,缺少有輻射和整合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人才和科教優勢不明顯等方面。

山東主要工業品,來源:統計公報

先說產業結構。關於山東歷來有「大象經濟」說法,它是指大煤炭、大鋼鐵、大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佔比大。

比如去年2月發布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顯示,傳統產業佔工業比重約70%,重化工業佔傳統產業比重約70%。

重化工為主的資源、能源型產業,讓山東的能源消耗量,佔據全國的十分之一,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則高居全國第一。

一方面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另一方面,產業的附加值和拉動效應低,重工業能貢獻GDP,但未必能很好地轉換為民富。

民營經濟也是短板。山東的大型工業企業基本都是國企。2017年,山東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7萬億,GDP佔比50.8%。論總量只比浙江高三千億;論佔比,比廣東、江蘇和浙江都要低。其中浙江作為中小企業的聚集地,佔比達到65.4%。

民營經濟發育不足,大型國企壟斷市場資源,不利於整體經濟活力的提升。所以,在高度依賴中小企業創新的新經濟領域,山東本土企業幾乎沒什麼建樹,和浙江形成了鮮明對比。

來源:人民網

再看區域格局。山東是典型的弱省會城市,省會城市中,濟南的首位度排名倒數,經濟在全省的佔比只有10%左右,在沒有合併萊蕪前,一度是排在青島、煙臺後的第三城。

像煙臺,它的體量相當於合肥,但存在感要低很多。省會不強,加上區域分治,導致山東經濟缺少凝聚力。

以山東半島城市羣為例,論經濟總量不比成渝低,但內部融合度要差不少。此外,1小時經濟區的城市組團進度,明顯滯後於北京領銜的京津冀、上海領銜的長三角和廣深領銜的珠三角。

最後看科教。山東的科教同樣是大而不強,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超兩百萬,全國第一;但部屬高校只有3所,分別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985則只有前兩所。另外,院士數量則遠遠落後於江浙。

山東的人才數量基礎,並沒有轉化成產業優勢,坊間更是流傳著山東人熱衷於考公務員的說法。在相對傳統的產業結構下,進體制當然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本質上它還是產業結構僵化的縮影。

03

山東如何找回失去的十年

山東此前的發展,得益於重化工產業,然而在2008年沿海重化工騰籠換鳥之際,它沒跟上江浙等地的轉型步伐,過去逐漸掉隊的這十年,可以理解為失去的十年。

對山東來說,如去年那篇熱傳的講話稿所言,最核心的問題,或者說最需要突破的點,其實不在於具體的產業層面,而在於思維、意識層面,如何克服僵化保守的傳統觀念,像廣東和江浙等地那樣,在各個領域真正開風氣之先。

事實上,作為全國經濟第三大省,山東的工業結構固然落後,發展基礎和底子卻不比絕大多數地區差。而且只要海洋文明不過時,沿海的區位條件和天然的港口基礎,都意味著經濟發展的下限不會太低。

再者山東的科教固然不夠強,但人才數量擺在那裡,在人才競爭上,有天然的優勢,需要做的只是將他們留在本地。

而且不只是人才,人口方面山東同樣優勢明顯,它過去就被稱為「最能生」的地方。2017年的新出生人口數量,高達174.98萬人,排在全國第一。2018年年末,山東的常住總人口數量達到10047.24萬人,排在全國第二。

隨著老齡化來臨,區域間的競爭加劇,人口優勢將為產業轉型提供寶貴的資源要素。

來源:統計公報

在傳統的優勢外,山東近兩年也在努力填補短板。比如關於首位度不強,去年批准了濟南吞併萊蕪,開始做強省會,增加輻射帶動作用和區域融合度。

產業方面,隨著去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再次收穫政策加持。與此同時,動能轉換全面開啟,去年一年時間,共壓減粗鋼產能355萬噸,生鐵產能60萬噸,煤炭產能495萬噸。

從一季度看,工業降速也是淘汰落後產能的結果,比如高耗能投資下降了24.2%,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力度加大,則逆勢增長了16.9%。如此大手筆調整,充分顯示出轉型決心。

當然,山東要縮小和廣東江蘇的差距,找回失去的十年,遠遠不止如此簡單。如前所述,山東最急需的是觀念和思維轉型,它往往需要漫長的過程。而且現實地講,在破除重工業、大型國企一統天下局面的過程中,會直接涉及到既得利益的反彈,以及相應的經濟陣痛。

一季度數據已經釋放了信號,所以對未來的壓力,必須有充分的準備。不管怎麼說,意識到自己落後的山東,已經成功了一半,轉型這一步,非得邁出去不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