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杭州殯儀館開放日活動的學生們。 張茵 攝

  中新網杭州4月6日電(記者 張斌 實習生 周悅磊)在“未知生,焉知死”等傳統文化浸潤下,部分中國人對死亡的話題向來“避諱”。

  近些年,隨着中國社會觀念愈加文明,多地殯葬機構主動打開大門,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並邀請公衆參與其中漸成常態,“忌談生死”的舊俗亦正被打破。

  “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但我們能夠把握屬於自己的每一天。”參加完不久前於杭州殯儀館舉行的一場生命教育活動後,杭州第一技師學院學生趙雙越說。

  杭州殯儀館舉行的模擬告別會現場。 張茵 攝

  她的同學——18歲的毛方希在參加完同一活動後,聯想起自己看到過的新聞中那些選擇輕生的年輕人,“生命十分寶貴,選擇‘自殺’對於生命而言是一種藐視。遇到挫折,我們應換角度思考問題。”

  這是兩名年輕學生第一次認真考慮與死亡有關的話題。

  在杭州殯儀館於今年3月舉行的首次生命教育活動上,杭州殯儀館職工演繹了一場情景劇《告別》:一位破產老闆試圖輕生,他的母親舉辦了一場模擬告別儀式,希望用母子之情喚回兒子對生命的珍視。

  當日,主辦方還在殯儀館告別廳舉辦了一次“模擬告別會”,司儀、禮賓服務員等職工“本色出演”,將逝者的一生通過沙畫等形式再現。

  杭州殯儀館開放日上,由該館職工演繹的情景劇《告別》。 張茵 攝

  “殯葬人對於生命的態度更爲通透,見慣了生死,對於生命更有發言權。在殯儀館開展生命教育,能拋卻生活工作中的煩心事,更加純粹地感知生命。”杭州殯儀館主任王榮富說。

  包括首次舉行生命教育活動的杭州殯儀館在內,近年來,中國許多地區的殯葬機構都試圖通過“代入式”的生命教育活動,掀開殯葬機構的“神祕面紗”,改變人們對生死的成見。

  今年3月22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迎來第四屆公衆開放日。此前,該館打造了向公衆開放的“生命文化展廳”:參觀者只要戴上VR眼罩,就可體驗“突發疾病”“入院治療”“停止心跳”“告別親人”等死亡環節。

  “這種‘生死跨越’的體驗能讓人感悟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現有的一切。”八寶山殯儀館工作人員說。

  今年3月28日,新疆烏魯木齊殯儀館舉辦開放日活動,參與活動的市民在工作人員陪同解說下,來到遺體接運部、防腐室、告別廳和火化設備等場所,感受生命逝去後最後片段……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清明前夕,就有北京、浙江、山東、廣東、廣西、新疆等多地的殯葬機構舉行開放日,開展生命教育活動等。其中,廣東省早在2014年就出臺專門方案,將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個週六定爲該省“殯儀館開放日”。

  隨着殯葬機構舉行開放日、生命教育活動等漸成常態化與普遍化,有民衆對此類活動也提出建議。

  “每年到了清明,這樣的生命教育好像‘扎堆’出現,過了這陣也就沒了。而且生命教育活動在專業程度上也應該加強,也不應該只是爲了讓觀衆‘流眼淚’。”有過殯儀館開放日活動參與經歷的陳佳(化名)向記者說。

  “生命教育不應該讓人感到‘深沉’,而應該讓人更加豁達。”王榮富認爲,殯儀機構舉行生命教育活動,應更好實現“啓發”作用,讓參與者更加珍惜生命,關愛自己的健康,享受人生的每個階段,建立積極奮鬥與把握當下的“好心態”。

  “殯儀館是公益性機構,這類生命教育活動可以更加日常化,不要讓人覺得只有清明節才‘適合’談論死亡,改變‘忌諱死亡’的傳統觀念。”王榮富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