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節目播出了“6萬座墳!青島嶗山風景區爲何成了非法墳墓集中地?”幾小時後,青島市嶗山區政府就有了迴應,表示將第一時間全面排查落實相關問題。

  青島市嶗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青島全市上下正在“學深圳、趕深圳”,嶗山區正在深入轉變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把羣衆的關注和媒體報道的問題作爲攻堅的山頭。

  風景區內私建墓地,砍伐樹木毀山林(圖據中國之聲)

  從青島,想到昭通。

  今年春節,筆者一行從成都自駕去撫仙湖。臨近昭通,高速公路兩邊陡然出現密密麻麻大片墳墓,讓一座座山頭成爲墳山。從墳墓外表看,應該不少是近年修建。隨後,筆者一行進入昭通市區,沿途依然墓地成聚、墓碑林立。同行者感慨:恍惚之中,還以爲自己來到了“鬼城”。

  將昭通認作“鬼城”,這並非是對逝者的不敬,而是第一直觀感受。雲南是一個旅遊大省,近來昭通也提出要打造文化旅遊產業新名片。但如果這張新名片亮出去是這樣的觀感,不知昭通政府作何感想?

  筆者百度了一下,發現早在2000年3月30日,《人民日報》就曾對昭通這一現象予以曝光,2002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再次針對昭通佔地造墳問題刊發記者調查文章。文中,記者把這一現象稱爲“人造石林”,並借讀者之口呼籲,“爲保護生態環境,也爲了子孫後代有地可耕,應該採取有力措施,推進殯葬改革,開展平墳退耕還林工作。”時間過去10年之後,2011年4月6日雲南網再次刊文稱,“昭通城周圍墳頭密佈 火化率全省倒數第一”。

  筆者登入昭通市人民政府官網,從公開信息瞭解到,2016年,昭通成立了書記、市長任組長的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並積極爭取到中央和省級福彩公益金230萬元用於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等工作。同時,市級財政安排補助資金1000萬元,市級安排福彩公益金410萬元,縣區通過財政安排、投入本級福彩公益金等途徑籌措資金3805.27萬元,積極支持殯葬改革工作。工作推進可謂有力,但或許是歷史欠債太大,當時間進入2019年,在外地人眼中,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推行殯葬改革,保護綠水青山,是民生大計,是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地方政府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

  紅星新聞評論員 劉琴

  編輯 陳怡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