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年代較爲短暫,但是兩位帝王卻極爲重視北部邊防,從他們修築長城的次數就能看出來,隋文帝楊堅稱帝后,爲了應對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南下的威脅,他前後五次修築長城。

  到了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北方的邊塞雖然獲得了安寧,但他仍然徵發百萬民夫兩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以御突厥。

  據《隋書》記載,大業三年(607年)七月,隋煬帝第一次北巡途中,“興衆百萬,北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於、紫河,二旬而罷。”當時修築長城,主要是出於隋煬帝出塞的安全而考慮的。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第二次北巡途中又徵男丁二十萬修築長城,自榆谷而東,西接朔方的長城,並將朔方以東的城、塹改造爲長城,向燕、代一帶延伸。史稱“發丁男二十萬築長城,自榆谷而東。”

  這樣,隋朝初年以來一直興師動衆修築的長城已經基本完善。當看到規模宏大的長城後,隋煬帝不禁志得意滿,於是,他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飲馬長城窟行》 楊廣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巖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首題名爲《飲馬長城窟行》 本爲樂府舊題,但是隋煬帝在這裏卻用舊題展現了塞外的大漠風光,並意氣風發地寫出一個帝王要征戰塞外的豪情壯志。

  詩的開頭幾句表明了隋煬帝要效仿秦始皇修建長城,效仿漢武帝北征突厥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說明了自己修築長城並非是一時的意氣用事,而是把這當成永久性的解決邊患的功業。

  在隋朝以前,也有三個文學家寫過同名的《飲馬長城窟行》詩,他們分別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三國文學家陸機、西漢文學家王褒。

  但是,陳琳的詩寫的悲壯悽慘,寫明瞭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陸機的詩只是寫出了邊防的殘酷壓力,體現不出昂揚奮發的精神;王褒也只是寫了邊塞的苦寒現象而已。相比之下,隋煬帝的這首《飲馬長城窟行》 寫的氣魄恢弘,風格豪邁。

  比如,詩中先說了“橫漠築長城”的重要性,接着描寫鳴金擊鼓的“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的壯觀場面,而“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寫出了塞外的秋寒,“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又一掃陳琳等人詩中的愁苦悽慘的氣氛,呈現出一片光明奮發的情景,結尾又寫功成凱旋,讀來令人鬥志激昂。

  清代的張玉谷在其著作《古詩賞析》中這樣評論隋煬帝的這首詩:“通首氣體闊大,頗有魏武(曹操)之風。”

  隋煬帝的這首《飲馬長城窟行》堪稱是一首千古名篇,其首開後來的唐代詩人寫邊塞詩之先河,並且也奠定了隋煬帝的詩文在我國文學史、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參考文獻:《重讀隋煬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