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勢的新車背後,是戴姆勒與比亞迪的七年之癢 新聞 第1張

文丨丁雨馨

編輯丨周到

補貼退坡、競爭加劇的逆勢下, 新能源汽車市場勢頭不減。一眾跨國巨頭紛紛與本土車企聯手,戴姆勒尤其矚目。繼年初與吉利聯合運營Smart車型後,戴姆勒仍不忘老拍檔比亞迪。

在6月1日開幕的2019深港澳車展上,戴姆勒集團和比亞迪聯手公佈了騰勢最新的概念車型Concept X,雙方高層悉數到場。據悉,基於Concept X的全新量產車型已經進入最後的認證及測試階段,預計2020年初同時交付插電混動車型及純電動車型。該量產車型將為7座SUV產品,純電動版本輸出功率達到360kW,零到百公里加速時間不到5秒,NEDC續航里程將超過500公里。

然而到2020年,量產版的騰勢ConceptX究竟還有多少競爭力實在是未知數。畢竟,騰勢產品在過去的表現,不僅談不上亮眼,甚至難達及格線。

作為中國最早的新能源汽車合資品牌,騰勢品牌自亮相後僅推出過一款車型。5年時間完成一次更新,與其慘淡業績不無關系。數據顯示,其上市以來累計交付的數量僅為2萬多臺,今年1-3月騰勢銷量分別為93輛、3輛和27輛,合計123輛,在2018年全年的銷量更是僅為1974輛。

騰勢的新車背後,是戴姆勒與比亞迪的七年之癢 新聞 第2張

追溯其歷史,不難看出,“含着金湯匙”出身的騰勢確實"贏"在起跑線上。然而起了大早的結果,卻是趕了晚集。

嗅到電動汽車市場先機的戴姆勒,將目光瞄準技術漸趨成熟的比亞迪。2010年,戴姆勒在與深圳比亞迪簽署合同,正式掛牌“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並於兩年後推出新能源品牌“騰勢(DENZA)”。

2012年,騰勢正式上市。相較彼時市場上其它車型,騰勢的續航能力曾一騎絕塵。但卻由於外觀嚴重偏離大眾審美,遭到媒體以及消費者的一致吐槽。早年,市面上電動汽車屈指可數,首發的設計團隊必須摸着石頭過河一般完成市場調研,確定整車的技術架構、關鍵尺寸、造型等等。雖說騰勢作為先行者,不得已承擔了一定的設計風險。但畢竟“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顏值經濟當道的時代,失敗的設計最後仍須自己埋單。

不僅外觀堪憂,幾乎停滯的更新迭代讓騰勢存在感盡失。七年來,騰勢僅推出過400和500兩臺量產車型,外觀幾乎完全一樣,完全無法支撐其市場覆蓋戰略。正當它徐徐更新產品的同時,後來者紛紛攜新品不斷趕超——特斯拉激增的銷量使其穩坐豪華電動車領跑者寶座,傳統豪華汽車品牌也不甘雌伏、加快新能源車型的研發節奏。例如寶馬X5新能源及i系列、奧迪E-Tron系列、捷豹I-Pace、極星Polestar 2等等。而國內新創勢力中,蔚來、理想、天際、愛馳等也相繼推出新車型,從緊湊型到中大型,從轎車到SUV,均有覆蓋。盡管補貼前30餘萬的騰勢主打中高端市場,但時過境遷,競爭重重的市場使得騰勢愈發默默無聞。

而在品牌位置上,作為兩大公司的合資品牌,騰勢地位堪稱“庶出”。這在外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難以想象尷尬的外觀出自德系豪華汽車戴姆勒之手。其次,正如前文所說,補貼前30餘萬元的騰勢定位中高端,不僅和相同定位的比亞迪唐EV600存在直接競爭關系,更與以“動感造型”著稱的純電SUV奔馳EQC難以匹敵。兩大車企,一個是全球豪華車市場龍頭企業,一個被譽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引領者,各自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且具備一定互補性。相比之下,騰勢空有顯赫出身,卻在家中備受冷落。究其原因,雙方至今也沒有為騰勢打造一套清晰的品牌戰略。

此外,資金不足也嚴重限制了騰勢參與市場競爭。據報道,騰勢近年來累計虧損30多億元,母公司雙方多次增資,共計40億元,加上合資公司成立時的股本23.6億元,累計數額約為63個億。可是具體到每輪增資,數額依次為4.5億、1.5億、2.8億、4億、4億、2億。與國內新創車企巨頭們數十數百億基數的融資額度相比,騰勢頗有幾分領用“零用錢”的意味。 盡管擁有前瞻性的戰略高度,騰勢遭遇的“添油戰術”使其難以集中調配資源。

造車本身是一個對資本投入要求極高的產業,區區幾億的增資看上去更像是用於維持基本運營,遑論研發和迭代新產品。

這些年來,騰勢是否集中了兩家股東優勢資源的質疑不斷。一方面,騰勢萎靡不振,一方面,奔馳正全面進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與北汽合資生產的EQ車型即將上市,與吉利合資的出行業務也即將展開;比亞迪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先品牌,產品品質和質量、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騰勢這一手牌,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僅如此,兩大車企在各自寶貴專利的情況下,如何搭建合作機制也是一大疑問。一種可能性是雙方窺探對方的核心技術,卻對自己的技術進行保護,這無疑將威脅到合作的效率與產出。

不甚清晰的戰略定位、有限的資金儲備,加上角逐激烈的市場環境,造就了現今騰勢的尷尬處境。此次亮相的新車型,雖在外觀上有很大提升,但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讓其難以走出泥潭。雙方高層借地方車展為騰勢站臺,反而更像是出於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