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取原住民族權利和正名,一羣原住民知識分子,展開長達十年的原民運動。 圖/原...
為了爭取原住民族權利和正名,一羣原住民知識分子,展開長達十年的原民運動。 圖/原民會提供
後天是「原住民族日」,原民會今起陸續啟動原民藝術彩繪列車、南島民族論壇與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等系列活動,以藝術和學術,豐富原民日的內涵。

「原住民族日」起源於一九八四年八月一日,前總統李登輝公佈中華民國施行憲法增修條文,將臺灣社會沿用四十餘年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強調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二○○五年,政府正式宣佈將八月一日訂為「原住民族日」。

當年為了爭取原住民族權利和正名,一羣原住民知識分子,展開長達十年的抗爭運動。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是這場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求學過程中,我們的認同遇到很大問題。」夷將.拔路兒回憶,從小神話都說族人是「原來住在這裡的居民」;學校教育卻告訴他,大家的祖先都是來自大陸的炎黃子孫。當時臺灣社會稱原民為「山胞」、「山地人」,但如阿美族、達悟族其實都不住在山上。為解決族人的認同困惑與爭取權利,他毅然投身這場正名運動。

原民會表示,為迎接原住民族日,今起啟動行駛一個月的原民藝術彩繪列車,於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及桃園機場捷運普通車各選定一列車,在車廂車身內外彩繪布農族藝術家Eval作品。

此外,八月一日啟動「南島民族論壇」,邀各國原民代表發表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經驗。八月三日、四日在臺東森林公園舉辦「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全國總共有廿個直轄市、縣市及原鄉地區政府,配合舉辦原住民族日的紀念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