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卷久,佳能電子總裁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1張

三百六十行,無論哪一行,皆從“看”開始。

新員工要觀察老員工如何工作,上司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去效仿、去獲取;部門領導要準確抓住問題本質,以便對症下藥;經營者要對某項業務或技術釐清現狀、看透未來,指引企業走上正確的方向。

一名管理者必須不斷付出努力,讓自己擁有一雙具有“洞察力”的慧眼。準確看清本質,方能發出正確的號令。

那麼,如何才能具有“洞察力”呢?今天,我們來簡單談談3點。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2張

01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對於生產現場來說十分重要。

我到某大生產商的子公司提供業務諮詢。當時,他們有一條生產線的殘次品率低得令人難以置信。

我十分納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多方打聽。

結果發現,原來有一名40多歲的女員工,她在每天早上開始工作之前,會把自己負責的生產線仔細擦拭一遍,方便拆下的地方,她也會拆下來擦乾凈,然後重新安裝好。

每一處都不放過,每一天都不遺漏。

日復一日,她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機器上出現的細微變化。

“咦,這裏怎麼滲出這麼多油?”隨後立即上報。

在弄清原因之前,機器不會重新啟動。這樣就能避免由於沒有發現機器異常,而生產出殘次品的情況。

我覺得她實在太棒了,然而,即便這家公司裏有一位這樣的優秀員工,他們的其他生產線卻完全沒有向她學習的跡象。

“女人都心細,這就是她們的特點。”有人說出了這樣的藉口。

聽到他們這樣說,我感到非常震驚——竟然單單以性別為理由,就不去學習優秀的感性和觀察能力。

於是我對其他生產線的人說道:

“她是一個優秀的榜樣,大家也一定要效仿,對機器說一聲辛苦了,仔仔細細把機器擦拭乾凈。機器在受到了像人一樣的待遇之後,也會像人一樣跟我們交流,告訴我們它哪裡不舒服。如果我們能好好鍛煉五感,不放過任何細小的異常,就一定能聽到機器的心聲,從而防患於未然,減少殘次品。”

其實,能發現細小變化的人,大多是生活中愛乾淨的人。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3張

無論哪個行業,都應該時常進行工作場所的整理整頓。辦公室也是同理。

如果重要的文書都混在一起,可能會給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上,曾經出過這麼一件事:產品設計出現了變化,但是因為桌上的新舊圖紙混在一起,結果生產時參考了舊的圖紙,引發了生產事故。

整理整頓是工作中的基本技能,雖然這看上去有些平常,實際上,做不到的人卻不在少數。

我們應該保持桌子和周圍環境的整潔,隨時處理不要的廢品。

這是發現蟻穴的入門技能,如若不然,千里之堤也會毀於一旦。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4張

02

洞察力與指紋比對

有時候,我遇到一些問題,或是偶然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突然回想起之前的經歷:“啊,跟××的時候挺像的。”

然後便根據之前的經歷,對問題的癥結所在及解決方案進行推斷:

“當時出現問題的原因好像是××,然後是通過××方法解決的。這次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結論是每次推斷都較為準確。

像“指紋比對一樣”,將出現的新問題與過去的經驗和積累的知識相比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事例後,參考前例尋求新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可能就是洞察力的本質。

不用說,經驗和知識儲備越充足的人,越容易完成這一過程,精準度也相對較高。

所以,想要提高洞察力,就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

然而,我在這裏所說的知識儲備,並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

知識應當是經過篩選的、能隨時使用的、可以付諸行動的“智慧”,否則便沒有意義。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5張

那麼在現實之中,要怎樣才能獲取能夠進行實際應用的智慧呢?

從結論來說,那就是不能只着眼於別人告訴你的事情,而應想到前面一步去。

例如,有的人向別人請教了問題的解決方案之後,順利地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他們也僅僅滿足於此。

這樣一來,他們所得到的就僅僅是“知識”。

但是,能將知識轉變成智慧,不斷增強洞察力的人,必然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想到前面一步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類問題?今後要怎樣預防?因此還會衍生出什麼問題?等等。

他們能夠通過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不斷接近萬事萬物的本質。

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是不可能增強洞察力的。

即便A和B之間存在重要的共通之處也發現不了,只是覺得“這兩件事好像很相似的樣子”,並不能靈活運用。

這種人只是完成了別人告訴自己的事情,就以為瞭解了全部。其實他們接觸的只是表面的東西,完全沒有觸碰到事物的本質。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6張

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像是照着一幅畫臨摹,但是會臨摹並不等於會畫畫。可是很多人都學會了臨摹,就自以為是畫家,不再進一步加深理解,並且這樣的人多得嚇人。

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驕傲自滿。

明明只是接觸了皮毛,卻自大地以為觸碰到了本質。千萬不能以為自己會“照葫蘆畫瓢”,就有多麼了不起。

人也好,企業也好,一旦驕傲自大,就會走向衰亡。

只有謙虛地認為自己的能力依然遠遠不夠,堅持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成長起來。

不努力的話,既不會進步,也不能成功。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7張

03

友人多,生伯樂

人在一生之中會不斷地與生人相遇,又不斷地與熟人分離,有時還會因為被自己信賴的人背叛,而感喟自己遇人不淑,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人就是在這種經歷的鍛煉下,逐漸積累識人之術,逐漸成長的。

為了鍛煉自己識人的能力,就該多與人交往。

我曾經發現很多人都具備“伯樂之眼”,而他們身上一般也都具有以下幾個共通的特點:

1)樂於與人交往;

2)與人交往時,不以自己的喜好為中心,而是具有廣泛性;

3)比起缺點,更容易關注別人的優點;

4)與人交往時敢於直言;

5)懂得敬畏他人;

6)幫助他人不計得失;

7)尊敬優秀的人,主動與他們交往。

具備這些品質、能夠廣泛地與人交往的人,必然是“人脈資源廣博”的人,能夠在公司內外構建起豐富的人脈關系網。

他們可以通過與人交往的過程,自然而然地鍛煉識人之術、伯樂之眼。

這是因為隨着交往的人越來越多,便會逐漸掌握“判斷他人的標準”。

所以,人脈正是培養眼力、教人洞察他人的最好平臺。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8張

此外,人脈豐富的人懂得“善有善報”,能夠不遺餘力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反過來幫助他們的人也會很多。

如果他們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需要做出重要的決定時,只要稍稍問一聲“能教教我這個嗎”,就會有人走過來提供重要的信息:“啊,這個呀,小意思,這樣做就行。”

說到這裏,我回想起曾經在開拓某項新業務時,得到過一位朋友的大力協助。

談判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準備,瞭解談判對手是非常重要的。

於是我思考,誰跟這個人有交集呢?

我想到了一位學生時代的朋友,他當時正在擔任某大型企業的副總經理。

我在佳能公司時,曾經與他有過商業上的往來,受過他的關照,他就職時我也曾經為他提供過幫助。

我馬上打電話給這位朋友:“噢,他(談判對象)之前是我的部下,我曾經幫過他不少忙。”

他說:“這個人心思很細密,有時候愛抱怨,你就提我的名字嚇唬嚇唬他。”

我沒想過能這麼做,也沒打算這麼做。

可是當我得知“談判對手曾經是老朋友的部下”後,確實在人際關繫上充滿了信心。

事實上,當我與他見面之後,就感受到了不是那麼友善的氣氛。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9張

於是我說:“那天我跟××先生(我的朋友)提了一句,說今天要來叨擾您,他還讓我給您帶個好呢。”

對方臉色一變:“您認識××先生啊!”“他是我學生時代的好兄弟。”

氣氛瞬間變得一團和氣,最後對方說:“您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開口。”我離開時,他還特地坐電梯把我送到了一樓。

值得信賴的人脈關系網是無價之寶,是困難時的救命草。我再一次認識到了人脈的重要之處。

然而,拓展人脈可不是在產業交流會上換換名片,重複一遍客套話就能做到的。

人脈只有在真正的工作中一起戰鬥,在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纔能夠形成。

在這一過程中,重點是要做到“親切待人”,以及在“Give and Take”中主動付出。

這種人際關系應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便平時沒有整日混在一起,也能在出現狀況的時候互相拉一把。

以培養人脈為藉口,整日約人打高爾夫球的高管是不能成大事的。

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一步,待物必精細一層! 新聞 第10張

成功的管理經驗,需要一點一滴的慢慢積累!藉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程:涵蓋"運營、銷售、營銷、管理、商業、文案"等,都是實用的工作方法和優秀經驗案例。

相關文章